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心理学1(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动机“能够培养的态度中,继续学习的渴望是最重要的。”---------杜威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节形成条件:需要——内因诱因——外因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一)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稳定、持久外部动机:易变、短暂(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提出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源于好奇认知的内驱力是内部动机。如何激发?获得成功的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在教学中在于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知识内容本身,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内驱力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属于外部的、间接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Why?优秀成绩,较好的排名小学开始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竞赛、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等,都可以唤起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附属内驱力与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比较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2)奋斗目标:长者确定,另一内化成的个人目标3)获得的地位不同。派生的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随年龄增加,依附对象转移。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给予合理评价,有助于唤起附属的内驱力。学习动机的判断??1、学生是否注意教师?2、课上是否主动回答问题?3、是否迅速开始某项活动?4、注意力能否维持到最后任务完成?5、能否坚持自己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看上去较难得问题?6、能否自觉地学习?7、当确实需要他人帮助时,能否提出求助?8、能否顺利完成任务?9、允许选择时,即使有失败的可能,他能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10、能否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学习新东西时,难免产生错误?11、当从事不同的学习任务,但需要相似的学习能力时,他是否有相似的表现?12、他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成绩是否一致?14、他是否参与课外的一些学习活动?15、学习时是否显得快乐、自豪、热情和投入?16、能否跟得上教师的教学和辅导?17、即使成绩很好,他是否仍很努力地去改善?18、能否主动的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19、在没有奖励或评定时,他能否努力地去学习?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原有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个性、健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正向一致负向一致正向不一致负向不一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一、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过去曾经受过强化的行为比那些没有受过强化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强化物的形式:实物、符号语言、活动强化理论局限:过分强调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二、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生理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缺失需要成长需要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艺高人胆大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人行为行为结果效能期待结果期待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班杜拉指出,以往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以往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人在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失败意味着失败并不表明你是一个失败者,而只表示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表明你一事无成,而只表示你已学到了一些东西。失败并不表明你愚蠢,而只表示你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失败并不表明你面子扫地,而只表示你有勇于尝试的胆量。失败并不表明你做不到,而只表示你需要采取更好的方式。失败并不表明你一定要放弃,而只表示你应该更加努力。失败并不表明你无法达到目标,而只表示你需要耐心的等待时机。失败并不表明你不是专家,而只表示你需要象专家一样把失败当成成功的阶梯。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都可以用两种驱力来描述:追求成功的驱力和逃避失败的驱力。涉及到二种情绪:对成功的期望对失败的担心成就动机的公式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Ts=Ms×Ps×Is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值是指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I=1-P避免失败动机强度Taf=Maf×Pf×If避免失败倾向Taf;避免失败的动机水平Maf;失败的可能性Pf;失败的诱因值IfTa=Ts-Taf=Ms×Ps×Is-Maf×Pf×If追求成功的:中等难度失败定向者不愿意承担风险,他们只对非常容易的工作或极难的工作有兴趣,以此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对教育的启示(1)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排学习、工作,并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2)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成就需求高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去完成难度比较高的学习任务,使之竭尽全力去完成。(3)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五、归因理五、控制点理论论罗特(Rotter)1957年控制点:“点”主要是指定位。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对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结果负责。内控型和外控型六、归因理论代表人物:韦纳将影响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纬度:稳定性、可控性和控制点(内外)归因模式稳定性控制点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等。归因理论重视努力在成就中的积极作用。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理论应用于实践★失败归为能力意味着在类似的任务中也难成功动机不强。针对学生的失败,教师传递给学生“愚不可及”.(虽不会明说,但教师的看法会通过其他方式传递给学生,如竞争的评分制度,分数公开及排名,放大了学生间的差距。)★好的做法是淡化分数、名次——传递给学生教师的期望: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好,且帮助学生认识成功与努力的关系。★个别化教学的方式是奖励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其将成功定义为: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可将学生的努力程度作为考虑因素记入总分,也可对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单独计分,对成绩的改善进行奖励。能力观★二种能力观能力实体观:稳定、不可变能力增长观:不稳定、可以变化、可控的★形成:1、2年级11、12岁★学习中的表现:能力实体观——表现目标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掌握性目标表现目标●学习为了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能力,为了进步。●学习价值在于努力、勤奋、挑战有意义●错误为学习中正常组成部分●重学习过程●成功与自己过去成绩比较●喜欢新事物●控制感强●学习为了好分数、好名次、被认可●在于比别人成绩好,高分●错误不可接受●重学习结果●成功与他人成绩比较●选择容易的任务●控制感弱个体因素需要成就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动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需要成就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情绪教师家长同伴等动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明确目标2、保证学生能成功地学习任务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3、教师的期待:自我实现的预言活动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前,重要的是先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兴趣。如:形成认知冲突&课堂教学形式:有计划地安排幻灯、录像、演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学。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6、评价与反馈:及时、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给学生提高成绩的机会7、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就事论事批评以对学生学习产生激励为重要原则。应考虑到性别差异及个性差异。8、减少对成绩排名的强调,鼓励“个人之最”9、适当的开展竞赛10、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李辉怎么了?李辉最近变得越来越不想学习!因为他考试总有几门课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用红色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说起从前,李辉也有过辉煌的成绩:小学曾经评为三好生,在学校征文比赛中得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考的成绩还名列班级的前十名。然而,升入初中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到班级的三十几名,从此,李辉便丧失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李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拨。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辉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身有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的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另一方面,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考试、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李辉的无助感。案例:小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日“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数学上花费太多时间,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1、在目标定向上,不平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2、在学习信念上,不应把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差,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即防御性悲观。“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这样,小平需要成功体验,需要树立学习的自信心。3、在情绪状态,小平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小平应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1(动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4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