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京宫殿建筑陈伯超朴玉顺等著
盛京宫殿建筑陈伯超朴玉顺等著撰稿人:组织单位:建筑测绘图绘制:摄影:陈伯超朴玉顺张勇沈欣荣徐永战阎福斌沈阳建筑大学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陈伯超王严力朴玉顺陈伯超朴玉顺等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50678105)宫殿建筑宫殿建筑目录引言第一章沧桑两代帝王都宫城空间交相融1.1沈阳都城的形成与发展/101.1.1努尔哈赤时期的都城/111.1.2皇太极时期的都城/131.2紧密结合的宫城关系/15第二章三三合一巧布局分期建造成一统2.1满族合院式的皇宫大内/192.1.1第一进大清门前院落/202.1.2第二进崇政殿院落/222.1.3第三进凤凰楼院落/282.1.4第四进“台上五宫”院落/322.1.5第五进院落/382.2城市广场式的典仪宫群/382.3依清式定制所建的行宫殿宇/442.3.1皇太后的生活殿宇/442.3.2精巧宜人的乾隆行宫/482.3.3行宫殿宇中的文娱场所/542.4宫殿群中的祭祀建筑——太庙/642.5不同功能类型建筑小结/672.5.1议政建筑/672.5.2居住建筑/672.5.3娱乐、祭祀建筑/682.5.4储藏和厨用等附属建筑/682.6累积和叠加式的宫殿群/702.6.1分期增建与改造过程/702.6.2累积与叠加式的宫殿建筑总览/742.6.3分期建造过程图/752.6.4分期建造的整体性与局限性/75第三章木瓦石作筑规矩匠心营造如天成3.1总论盛京宫殿建筑的形制/783.1.1盛京宫殿建筑的形式与种类/783.1.2盛京宫殿建筑木构架各部分的比例关系/793.1.3制式/913.2盛京宫殿建筑中大木作的构造特点与营造规律/923.2.1盛京宫殿建筑的平面柱网/923.2.2盛京宫殿建筑的梁架/993.2.3盛京宫殿建筑中几个重要部位的营造/1033.2.4盛京宫殿建筑的用材和权衡尺度/1243.3盛京宫殿建筑小木作的营造特点和规律/1383.3.1外檐装修/1383.3.2天花、藻井/1463.4盛京宫殿建筑的砖瓦石作/1493.4.1概述/1493.4.2盛京宫殿的墙体/1513.4.3盛京宫殿的屋顶/1543.4.4基座、地面和采暖技术/156第四章建筑形态具异彩地域艺术显神功4.1盛京宫殿建筑装饰的题材和纹样/1604.1.1盛京宫殿建筑图案纹饰的历史文化渊源/1604.1.2盛京宫殿装饰纹饰的基本题材/1604.1.3小结/1644.2盛京宫殿建筑色彩装饰/1644.2.1建筑色彩/1644.2.2建筑材料的本色/1674.2.3色彩在屋顶及山墙上的等级划分/1684.3盛京宫殿建筑装饰的门类/1694.3.1彩画/1694.3.2木雕/1814.3.3砖、石雕刻/1844.3.4琉璃/188第五章多族文化融其内铸就满风达鼎盛5.1满族“融合式文化”在城市格局中的体现/1945.1.1盛京宫城空间的相互穿插与渗透/1945.1.2满汉融合文化在城市格局中的体现/1965.2从宫殿建筑群布局中释放出来的满文化气息/1985.2.1骑猎经济和征战政治背景下的东路建筑/1985.2.2农耕经济和集权政治背景下的中路建筑/2015.3散发着浓郁满族生活气息的室内空间/2045.3.1体现满族民居防寒保暖特点的室内空间格局/2045.3.2独特的炕居文化习俗/2065.4具有喇嘛教建筑特点的檐下装饰风格与构造做法/2085.5地域特色浓烈的建筑采暖方式/2115.6装饰艺术中的多民族特色/2125.6.1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装饰纹样/2125.6.2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彩画/2135.6.3多民族文化融合之琉璃装饰/2135.6.4建筑材料色彩/214第六章图解盛京宫殿宫殿建筑引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的盛京宫殿建筑群坐落在中国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市内。她以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绽放在中国传统建筑大系中的一朵奇。昔日的盛京宫殿转变成了今天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她向人们述说着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精彩绝伦的中华文明(见下图)。中国传统建筑以其淳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成熟的标准化和模数制系统、严谨而有哲理的空间组合手法、功能与艺术性融于一体的建筑造型……在世界建筑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技术。从远古的夏朝至今,中国经历了二十几个朝代的轮转,几百个皇帝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频繁亮相,又穿梭而过。朝代更迭,每代皇帝都不惜工本地为自己修宫造殿。这些宫殿建筑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木构建筑终不能永远存留,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古老的宫殿也在不断地消逝。盛京宫殿建筑群在一代代中国人民的精心呵护下,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侵染,躲过了一次次战乱的劫难,完好存留至今。她是记载着几百年沧桑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国以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盛京宫殿鸟瞰图盛京宫殿始建于1625年,最终形成于1783年前后,经过长达150余年的建造、维修、改建和陆续增建,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共包括宫、殿、斋、阁建筑一百余幢,四百余间。系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在清朝入关之前定都沈阳时的宫殿。顺治帝于1644年进关并迁都北京,当时的盛京(沈阳)变成清王朝的“陪都”,盛京皇宫成为“留都宫殿”。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皇帝共11次来沈祭祖谒陵,对其先祖宫殿多次进行修缮和增建。特别是乾隆年间,曾对宫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这座关外皇宫愈发完整并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以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宫殿建筑群。东路和中路分别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皇帝早期建造的宫殿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着满族建筑的发展过程,是满族建筑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重要遗存。西路以及中路东、西所主要是乾隆年间增建的具有“行宫”性质的建筑群,更多地反映了满文化融入汉文化体系之后的建筑形制。这种文化上的传承与融合正是满民族由建州(今辽宁新宾)肇兴,到沈阳雄起,再走向北京登上中国王权之顶,这一政治与经济实力的攀升和文化递进关系的显现。这种关系又鲜明地固化在盛京宫殿的建筑当中。宫殿建筑沧桑两代帝王都宫城空间交相融第一章10盛京宫殿建筑第一章沧桑两代帝王都宫城空间交相融1.1沈阳都城的形成与发展沈阳是我国东北一座古老的城市,迄今为止发现人类活动最早的遗址可以追溯到七千二百年以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今位于沈阳北部的新乐遗址记载着那个时期沈阳和沈阳人古老的历史。中国奴隶制的早期夏商两代,东北皆为幽州、营州之地。沈阳为当时营州所属。周朝时,沈阳地区成为中原王朝在东北部封国的一部分,归燕侯所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沈阳的历史已经有了文字记载作为依据。它正式成为燕国的一部分,隶属于“辽东郡”,其郡治设在襄平(今辽阳)。秦统一中国以后(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在此处设置郡县,仍归属辽东郡。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这里开始形成城邑的形制,其规模也逐渐升格。最初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处在交通干线之上,再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屯兵戍守的要塞,其后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西汉于公元前128年正式在今沈阳地区设置了侯城县,并将此作为三个都尉治所之一的中部都尉治所,在此叠土筑城。所以说,从汉代开始奠定了沈阳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此后,侯城的地位随着在这一地区所发生的政治与军事上的争斗而多有起伏,其城池也是毁了建,建了毁,历经磨难。仅在东汉时期,侯城就曾被取消,又被重建。公元121年它曾在汉政权与高句丽的征战中,被高句丽军所焚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它又成为中辽郡的郡治。公元238年,曹魏军攻取辽东,又使侯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侯城的县级建制亦被取消,而归属于魏政权的玄菟郡。晋代仍未在此设治。晋末,高句丽的势力再度崛起,占领了辽东广大地区,并在这里统治了二百余年,其间汉侯城未及恢复,只是在这一地区建起了一些规模很小的高句丽城邑。高句丽虽一直由中原王朝册封,但其独立意识渐强,一直想摆脱中原王朝的束缚,隋唐时期,中原军队十余次出兵辽东,直到公元668年,唐军终于平定了高句丽,夺回了辽东地盘,并决定设立安东都护府。但由于唐对辽东地区的发展策略不当,致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恢复未见明显效果,公元758年安东都护府被撤销了。此后,渤海国、契丹国都在今沈阳地区有过染指,但均未在此建城。辽初,一座新的城池终于在此得以重建,当时辽朝将原属渤海国境内的一座名为沈州城的全城人口迁移至此,而仍以“沈州”为这座新城命名。从此,沈州作为城名被辽、金、元三个朝代所沿用,直到1297年元代中期才更名为沈阳路。这时的沈州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军城,设节度使镇守,属辽太宗耶律德光直辖的“私城”。沈州城规模不大,建有夯土城墙,城辟四门,城内有十字形街道。直到明代沈阳城,一直是在这种城建格局下发展的。而将十字形街道系统改为今天沈阳古城区的井字形街道系统,那是皇太极时期的事情了。1116年金兵从辽手中夺取沈州,取消辽私城的建制,改为金朝东京(辽阳)所辖的一个军州城,设节度使镇守。1163年沈州虽由节度州降为刺使州,但这一时期沈州城的人口、经济和管辖权力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仅次于东京城的重要城市。它的城市建设继承了辽代沈州城的规模和形式,无太大的变化,仍在土城上开有四门,未设城楼、敌台、城堞等。城门采用女真人惯用的原木栅栏。13世纪初蒙古族铁木真即位蒙古皇帝,尊为成吉思汗,蒙古势力剧增,南图中原,东指辽东。蒙古军与金军之间展开了拉锯战。沈州城虽仍归金府所辖,但蒙古军几进几出,烧掠一空,再加上金政权内部叛军的骚扰,沈州城连同城内建筑几乎被彻底摧毁了。1233年蒙古军占领了辽沈地区。由于军事和生产的需要,沈州城的恢复又被摆上了日程。1263年,元府为安置高丽降民,重新修筑沈州城垣和城内设施。1266年重设沈州城建制。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元府将路治由辽阳迁到沈州,于是沈州城升格并更名为沈阳路城(元代曾设有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在省以下的建制依次为路、道、府、县等)。当时,元朝在全国共设有185个路,辽阳行省辖属七个路,覆盖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沈阳路即其中之一。沈阳路城仍是一座方形的土城。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十字形道路将四门连通。其位置延续了辽金沈州城址,规模比明清古城要小。明灭元后,仍把沈阳作为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明廷为了便于控制和管辖东北地区的女真、蒙古、高丽等少数民族,建立了军事组织性质的“卫所”和都司制。盛京宫殿建筑第一章沧桑两代帝王都宫城空间交相融11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辽东部指挥使司统辖下建成了沈阳中卫、沈阳左卫和沈阳右卫三个卫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阳中卫城指挥闵忠奏请明廷对沈阳中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城址及规模已经近似于今天的沈阳老城区。沈阳中卫城(图1-1)将原土夯城墙改为砖砌城墙。这是明城与以前沈州城、沈阳路城最主要的变化。城墙全长九里三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在四面城墙的中间各开一门,建有瓮城和城楼。城墙外环两河,皆约八尺深,三丈宽。城内互相垂直的两条大街沟通了四座城门,形成十字形的道路系统。在道路的交叉口上,建有一座寺庙,作为整个城市的构图中心,称作中心庙。它犹如两两相对的城门之间的一个屏障。在城中形成空间分隔,也避免一眼望穿。主要的行政衙署分布在城的南部,仓贮库房设置在城的西北隅,而商业、住居分布于城的北部。沈阳中卫城的南门是距卫所和各衙署最近的城门,称为“保安门”,并将南关筑成可驻扎军队以拱护卫城的小关城。明朝的沈阳中卫城,虽已发展为辽东的经济中心城市,但其城市主要的性质仍是一座军城。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后金军终于向当时明府的辽东边防要塞沈阳城发起了进攻,尽管明廷调兵遣将拼死抵抗,仍不能扭转已成败局的大势。后金军大获全胜,占领了沈阳城。后金军在沈阳站稳脚跟后乘胜南下,仅12天又攻下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辽阳东京城内的八角金銮殿中宣布了欲迁都沈阳城的决定,但在诸大臣贝勒中却多有异议,认为辽阳城刚刚建好,尚未及充
本文标题:京宫殿建筑陈伯超朴玉顺等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9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