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8——2019下学期作文训练一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作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①夫学须静也,オ须学也,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一一[三国]诸葛亮②学者以识为主,以オ为辅之。一一[明]许学夷③胸中有一个见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有一段道理,则不挠于鄙俗之见。一一[明]吕坤④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则识见自别。一一[明]吕坤⑤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一一[宋]朱熹⑥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一一[古波斯]萨迪古今中外有关“志、学、オ、识、行”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立意1.苦学成才,逐梦而行。2.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建功。3.静以成学,行以建功。4.在学中提高才识,在实干中书写人生。5.在学习中长才干,在实践中开眼界。6.读书行路,学识相辅。范文展示读书行路,学识相辅王卫勋自从汽车替代了马车,网络打败了书信,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阅历见识也越来越丰富。可不知为什么,我们身边依然不乏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这是为什么呢?(叙现象,提疑问)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里,我觉得读书为学,行路为识,学识相辅,方能成才。(引古语,提观点,明确“学”“识”“才”三者关系)明代大学者许学夷曾说:“学者以识为主,以才辅之。”就是说,做学问的人要有深厚的阅历见识,并以才能作为辅助。明末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后从22岁到54岁,经30多年旅行,走遍万水千山,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见识,同时他还以优秀才能基本完成60万字《徐霞客游记》的撰写,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的一生,便是“识”与“才”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引许学夷的名言,再用徐霞客的事例,阐述“识”与“才”的关系)由此可知,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增长阅历见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一个成才的过程。(简单小结,明确“识”“学”“才”的关系)一个人的阅历见识固然重要,可若无“才”“学”作为基础,又谈何拥有真正的见识。三国诸葛亮也提出:“夫学须静也,オ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确实,如果“才”离开了“学”,就如同树无根,水无源,人无魂。想当年毛泽东的“才”就是在他不断的“学”中得到完美展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是由于他“学”“识”的完美结合,才让他的“才”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对中国时局高瞻远瞩的见解上,体现在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决策上,聚集在伟大新中国的成立上。(先过渡,然后引诸葛亮的名言,再举毛泽东的事例,进一步明确“学”“识”“才”的关系)读书行路,学识相辅,方能成才。正如古波斯文学家萨迪所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国家发展建设上尤其重要。之前的中国建设,片面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今的中国发展,吸取教训,学识相辅,进中求稳,在新时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欢。(再提观点,引萨迪的名言,结合中国发展建设情况对比,进一步论证观点)所以,古往今来的例子一再告诉我们,不读书不行,死学问更糟,唯有读书与行路并举,迈开双腿走路:学问与见识相辅,融会贯通,方能成才!唯有如此,处在新时期的我们才能顺利走向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回到现实,回归自我,提出呼吁,明确观点,照应开头)点评:作为考场作文,本文的审题立意还是比较准确的,主要抓住了许学夷与诸葛亮的两句名言对“学”“识”“才”三者关系展开论证分析,后面又补充了萨迪的名言,从而使文章的观点“读书行路,学识相辅,方能成才”显得更为严谨,也使文章内容多了一些新时期的内容元素。当然由于在论述过程中事例的较多运用,多少影响了文中“我”对观点进行分析思考的篇幅,在分析的深度上显得有点蜻蜓点水。
本文标题:2018——2019下学期作文训练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9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