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走近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答复答谢中书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美文欣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疏通文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都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坠落将要欲望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整体感知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研读赏析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巩固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2、青林翠竹,四时()备。3、晓雾将(),猿鸟乱鸣;4、夕日欲(),()竞跃。5、未复有能()其奇者。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新课导入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走近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写作背景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一读:读准字音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字词。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héngwúsuì(宋)苏轼qǐnzǎoxìngbǎi二读:读顺文章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疏通文意遂至承天寺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大概是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只见月光照进门内,我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呀。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资料链接: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可以同乐“张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与中庭”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作者与友出游看到了什么景色?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领悟“闲”之情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思想感情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随堂练习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示例: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啊!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的。
本文标题:(闻)-短文二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0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