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家居行业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本科)推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名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他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土木类课程负责人冯志焱填报日期2015年4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制2015年1月填写要求1.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5.“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1.课程负责人情况基本情况课程负责人冯志焱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10最终学历研究生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学位博士行政职务无所在院系土木工程学院通信地址(邮编)西安市雁塔路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信箱710055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是否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是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年份2006原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韩晓雷教学情况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1.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每年主讲土力学与基础工程,4学时/周,3届本科生,240人2.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专业课,4学时/周,5届本科生,420人;(2)工程地质,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本科生,120人;(3)土力学,交通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4届本科生,480人;(4)土木工程英语,基础课,4学时/周,2届本科生,90人。3.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共40人;(2)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本科生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每年4周,共70人;(3)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土木工程专业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设计,每年14周,共40余人。4.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岩土工程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01-2015.12;(2)“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2009;教学情况(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岩土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西建大土木工程学院,2007-2008;(4)“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1-2015.12。5.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1)浅谈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教学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培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岩土类课程的实践性与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刊),2011.12。6.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2008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2012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3)2012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7.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2;(2)《土力学地基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8;(3)《湿陷性黄土地基》,科学出版社,2009.8;(4)《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学术研究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桩承式加筋路堤三维土拱效应计算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3.12,主要参与人;(2)黄土高原旱区浅层土体水分场随气候变化机理及数值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3.12,主要参与人;(3)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2015.5-2016.10,主编。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黄土场地基坑大降深降水的试验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2010.9。(2)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2010.12;学术研究(3)中低能量强夯法处理黄土湿陷性效果的统计分析,工业建筑,第一作者,2011.2;(4)软弱土地区载体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建筑结构,第二作者,2011.2;(5)对非饱和土有效应力若干基本观点的思辨,岩土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6.2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严寒地区软塑粘土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技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2009年;(2)“陕西省出版社大厦基坑支护岩土工程设计”,陕西省第九次优秀工程勘察,省级二等奖,排名第二;2002年。2.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结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在本课程中承担的工作签字冯志焱男1964.10副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负责人王铁行男1968.1教授岩土工程教学与教改韩晓雷男1956.3教授岩土工程教学与教改刘增荣男1954.5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课件开发曹卫平男1977.8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习题库苏立君男1975.6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习题库王平安男1966.3副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实习李辉女1963.2副教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课程讲授、课件开发宋战平男1975.1副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课件开发许健男1981.6副教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课件开发蔡东艳女1961.1高工岩土工程实验教学罗少锋男1973.7讲师岩土工程课程讲授、课程设计李瑞娥女1979.9讲师工程地质课程辅导、习题库鲁洁女1980.4工程师岩土工程实验教学王娟娟女1980.2工程师岩土工程实验教学张磊男1981.3讲师岩土工程课程辅导、实习王军保男1982.5讲师岩土工程习题库建设刘小军男1983.10讲师岩土工程课程辅导、网站建设刘华男1983.11讲师岩土工程网站建设、更新罗扬男1986.7讲师岩土工程指导课程设计、实习课程团队整体素质及青年教师培养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涉及建筑、公路、铁路、水利、机场、港口等多个行业。为了适应这一特点,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的课程团队,其具有多年教学、实践及研究工作经验,学术造诣较高。课程团队的知识结构、教育背景涵盖了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结构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隧道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或行业,有6名教师具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多名教师作为专家常年参与地方建设重要工程项目的专家论证或评审,或者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课程团队目前共有教学人员20人。教学队伍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1人,占55%;中级职称者9人,占45%。教学队伍85%具有博士学位,40岁及以上10人,30~40岁9人,30岁以下1人。教学队伍中有4人先后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大学或学术机构进修或从事相关科研研究;同时,从科研、设计、勘察、施工单位聘请多名专家学者为外聘师资,从不同角度充实课程团队,为教学服务。最近三年统计数据表明,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5。课程团队的学缘结构合理,既有能传承本校学术和教学特长的本校培养的教师,也有从其他高校毕业的多个学科或行业的毕业生作为我校教师。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各阶段,团队许多教师都有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3.课程建设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岩土体和地基基础是所有工程建设的基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重要课程,由于岩土体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该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岩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遵循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主要表现在:(1)坚持不断探索和创新,走精品化之路。本课程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精品课横,2014年又被列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骨干课程建设(2015-2016年),为课程持续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2)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为契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举措。通过这一契机,与多个科研、设计、勘察、施工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多个实习基地,聘请了在生产第一线的行业学者、专家作为我校外聘教师,联合培养各类人才,极大地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3)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从多方面帮助青年教师创造科研条件,积极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空间。对只有中级职称、但获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可在具有高级职称研究生导师指导下招收硕士研究生。(4)积极做好教材建设和使用,推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先后编写、出版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力学》、《岩土工程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基》、《土木工程地基处理》等教材。同时,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推荐了一系列参考书和国内有影响的教材、书籍。(5)进行了了工程案例教学的探索,基本完成了工程案例教学课件的建设。将最新科研进展、工程实例、工程事故、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及时引入到课堂。(6)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新增了实验室教学用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4.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1979年被授予批准为岩土工程硕士点,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0年被授予为岩土工程博士点,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1956年并校时,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工系地基基础教研室主任是国内著名学者钱鸿缙教授。当时教研室只有4人,包括两名实验室人员,承担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文革期间,地基基础教研室分离出部分教师从事地下建筑专业,1978年地下建筑专业撤销,人员又合并。2000年改名为岩土工程教研室,发展至今。教研室长期以来一贯重视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多次获得学校和其他层次的教学表彰和奖励,近些年,团队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诸多方面不断探索,探索性地开展了双语教学,已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民用建筑结构为依托,以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动力机器地基基础为区域特色,以现代地下工程和地下空间为新的发展目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服务国家、特别是西部工程建设,科研、服务与教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发展模式。在科研方面,近几年团队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2、课程定位(1)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既包括专业基础课内容,也有专业课内容。所有土木工程都涉及地基基础,地基的对象和材料就是土体,所以土木工程离不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该工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场地与地基的评价与
本文标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0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