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武隆喀斯特现状调研报告
一、武隆1.历史背景遗产地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地台,是我国南部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前震旦纪末的晋宁运动形成统一的地台褶皱基底,随后又经历一系列的沉积和构造变动,塑造成现在的构造格局。在寒武纪和志留纪,本区有一个海浸—海退沉积过程,主要为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夹砂页岩及泥岩,沉积厚度达3000m。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本区抬升为陆,使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基本缺失。二叠纪和三叠纪又是一个完整的沉积历程,沉积厚度2000余米。其中二叠系为浅海及海陆交替相硅质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与煤层,三叠系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夹砂页岩。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使本区上升为陆地,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晚三叠世始,本区进入地台活化期,断陷作用形成中生代陆相红色盆地碎屑岩沉积。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已有沉积(寒武系至侏罗纪系)形成褶皱及断裂,奠定了本区的地质构造格局。遗产地主要由南北至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褶皱构成,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均出露于背斜部位,而向斜则由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新生代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为主,形成多级剥蚀面及深切的峡谷,并造就了遗产地的各类典型喀斯特系统。2.区位2.1天生三桥天生三桥峡谷片区位于武隆县城东北约20km,武隆至仙女山公路旁,距南国草原仙女山约15km。面积为6200ha,地理范围为东经107°45′-107°51′、北纬29°23′-29°29′(见附图9)。缓冲区的范围,东界为上石院以东的悬崖沿山脊经梅子塘-三潮水-彩坝-白岩脚-尖峰岭一线;南界自尖峰岭起,至龙水峡出口南约1km的柏香林,往南西至土脑山附近,沿公路至老房子一带;西部以老房子-园子堡-瓦窑湾-塘坝为界;北界自河坝以北1km处,往东沿风背岩陡崖、马鬃岭东延至上石院约500m附近,包括了这一喀斯特峡谷系统所有重要的喀斯特景观。面积为4000ha(不包括遗产地面积)。遗产地的范围,以天生三桥、中石院天坑、白果龙水峡地缝式峡谷为核心,包括猴子坨-大石岭-核桃-后头湾-三潮水-王家坝-柏香林-大龙洞等圈围成的区域,面积为2200ha。2.2芙蓉洞、芙蓉江芙蓉洞芙蓉江片区面积为28000ha。其范围,以武隆县境内芙蓉江段的河道为主轴线,南起武隆县浩口乡老浩口村,北至江口镇,全长31km。地理范围为东经107°47′-107°57′;北纬29°02′-29°15′(见附图8)。该片区内最高峰阳暗山海拔1510m,最低点为芙蓉江入汇乌江处,海拔180m,最大相对高差1330m。缓冲区的范围,南为武隆县行政区界线;北面以轿子顶-二蹬岩-阴家岩-八岩脚一线为界;东西两侧以芙蓉江两岸的山岭为边界,宽约10-16km,行政区划上包括武隆县江口、石桥、贾角、浩口、天星等乡镇和彭水县龙洋、干溪等乡镇。面积为25000ha(不包括遗产地面积)。遗产地的范围,以芙蓉洞、天星竖井洞穴群、芙蓉江下游峡谷段为核心,包括江口电站-新路口-天星-七里槽-水帘洞-三河口-月亮山等圈围成的区域,面积3000ha。3.现状概况3.1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片区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各类喀斯特现象的构成,既丰富多彩,又稀有而典型,包括已被袭夺长度达14.5km的原地面河峡谷、洞穴、多处已废弃的“流入型”洞口、天坑、天生桥及喀斯特泉等。天生桥分为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等;峡谷深200—400m,尤以其中的羊水峡和龙水峡地缝式喀斯特峡谷最为壮观;天坑有青龙天坑、神鹰天坑、中石院、下石院、哈子岩、梅子坳、贺家坨等;洞穴有仙人洞、龙泉洞、白果伏流洞等,以及七十二岔洞、双门洞、猴子坨等袭夺口洞穴。泉水有青天泉、神鹰泉、雾泉、三叠泉、一线泉、珍珠泉、三潮圣水多潮泉等。其中,天龙桥是天生三桥中最为形象的一座桥,桥高235米,桥厚150米,桥宽147米,平均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桥高、桥厚、桥宽居世界天生桥的第二位;青龙桥在天生三桥中最为高达险峻,桥高281米,桥厚168米,桥宽124米,平均拱高103米,平均跨度31米,桥高、桥厚、桥宽居世界天生桥的第一位,青龙桥形如洞开的天门,在雨后阳光下,瀑布飞洒如烟如雾,常会出现彩虹。桥身硬如彩虹之中,隐然可见飞龙在天,青龙桥因此得名;黑龙桥桥高223米,桥厚107米,桥宽193米,平均拱高116米,平均跨度28米,桥高、桥厚、桥宽居世界天生桥的第三位,桥东高而狭长,洞内光线昏暗,像一条黑龙盘旋洞顶,因此得名。景区内一处重要景点为天福官驿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钻天铺”和“白果铺”间之要津,是古代浩洲和黔洲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站。该一战古朴神秘,环境幽绝,被电影《满城天龙桥神鹰天坑尽带黄金甲》遴选为唯一外景拍摄地而闻名。近年来,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片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逐渐为人们熟知,更作为美国《变形金刚》及中国《满城尽带黄金甲》拍摄地,为其增加了大量的游客。其中以天生三桥及其间的天坑为核心,向中石院天坑、白果地缝式峡谷、三潮圣水多潮泉辐射,其中的天生桥、天坑、干谷、洞穴、喀斯特泉、地缝式峡谷等为主要保护对象。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对于景区的保护极为重视,索道等对于景区保护不利的设施已被停用,目前还有正在开发和建设的部分项目,例如修建新的观光电梯等。另外,保护区内存在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珍稀保护动物(如猕猴、穿山甲等),皆可作为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珍贵的资源。目前正在使用电梯新建观光电梯选址(正在施工)景区游览费用全程200元左右。3.2芙蓉江、芙蓉洞芙蓉洞芙蓉江系统(芙蓉洞芙蓉江片区)位于武隆县城东南部的江口镇,邻近芙蓉江入汇乌江处,缓冲区的范围,南为武隆县行政区界线;北面以轿子顶-二蹬岩-阴家岩-八岩脚一线为界;东西两侧以芙蓉江两岸的山岭为边界,宽约10-16km,行政区划上包括武隆县江口、石桥、贾角、浩口、天星等乡镇和彭水县龙洋、干溪等乡镇。面积为25000ha(不包括遗产地面积)。遗产地的范围,以芙蓉洞、天星竖井洞穴群、芙蓉江下游峡谷段为核心,包括江口电站-新路口-天星-七里槽-水帘洞-三河口-月亮山等圈围成的区域,面积3000ha。芙蓉洞芙蓉江发育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由汽坑洞、摔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以及芙蓉江峡谷组成。除水帘洞外,均分布于芙蓉江的右岸,在地形上则是自谷顶高原面经谷坡直至谷底,标高自1162m至180m。洞口分布的相对高差近千米。在该洞穴系统中,标高800m以上且偏向岸内的洞穴通道均以垂向为主,其中汽坑洞是目前国内探测深度最大的竖井洞穴,垂向深度为920m;相邻的垌坝洞次之,深度为656m。此标高以下的洞穴则以横向型占优势,如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这种情况在竖井式洞穴中亦有明确的反映。其中芙蓉洞已测长度为2846m。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多样而丰富,几乎包括了洞穴沉积物的左右类型,在国内居于前列地位。芙蓉洞于1993年被村民发现,1994年5月对外开放,并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存在问题与优势4.1缓冲区内(1)印象武隆选址武隆县仙女山镇桃园村干沟峡谷,距仙女山镇约9公里,远山神秘、近山雄奇,沟壑清幽,峡谷呈U形,高低落差200余米。这样的选择不仅出于对生态保护的考虑,同时也为演出提供了绝佳的表现空间。车抵峡谷后,游客要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隧道两边的斜上方有44个投影仪打在墙壁上,以动态画面呈现武隆各大景区的景观,呈现出七彩绚丽的梦幻景致,让游客产生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幻觉。从隧道出来后,有一条曲折的林荫路连接观众席,观众座位摆放在露天阶梯上,可容纳2700多人。年收入占4千万左右,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解决近数百人就业问题,是本地旅游项目中回收最快的项目。(2)据了解缓冲区内上石院、中石院将不新增建设用地,只增加建筑面积,功能以民俗演出和互动为主,鱼泉座位居住办公区,把旅游元素丰富完整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看《印象武隆》表演。因此如果外部交通规划可将武隆作为交通枢纽或中转站,将会大大增加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用,带动当地经济效益。(3)核心区与缓冲区的边界一带将选址用作迁村并点,初步计划三人90m²、四人120、五人150m²,已解决核心区内村民的住房问题。(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后坪与其他两个遗产地华为一个整体,与当地政府的意见相悖,当地政府认为扩大核心区的范围面积过大,不利于管理,合并区域内涵几个乡镇,对原住居民产生很多限制,甚至导致与当地村民矛盾升级。4.2核心区内4.2.1天生三桥(1)天生桥群及所在的峡谷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片区在羊水河1.5km距离河谷内相继分布有3座宏大的天生桥。为使这一世界奇观得以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重点保护。一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今,不仅昔日塑造天生桥的巨大水流基本上已经渗入地下,而且地下水主要径流也已不在天生桥群的下面,因此地表水流量很小,旅游开发是水量逐渐丧失,一旦离开了地表水流,天生桥的整体景观形象就会大为削弱,所以尽量地保持现有的地表水流显得非常重要。(2)天坑以青龙天坑、神鹰天坑、中石院天坑、下石院天坑为主,次为大岩脑天坑、山羊洞(三王洞)天坑、贺家坨天坑等。青龙天坑和神鹰天坑与3座天生桥相间分布,共同构成天生三桥罕见的景观;中石院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口部面积位居第二的喀斯特天坑,其上部开口面积为27.8×104m2,天坑底部还有梯田景观和农家院落,游人易于进入,利于旅游开发。应保护好中石院天坑的原貌和周围的植被,不得在天坑附近开山采石或未经规划修建建筑物。(3)喀斯特泉最重要的是三叠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等悬挂下降泉,以及三潮圣水多潮泉。泉水的动态变化及水量大小直接受补给区状况的控制。三潮圣水多潮泉的水量大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果其补给区的植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它的这一最重要的属性有可能消失或被大大削弱,从而丧失其旅游价值。因此,保护好其补给区的植被生态环境尤为重要。(4)白果地缝式喀斯特峡谷包括白果伏流进口上游的地缝式峡谷、伏流段洞穴和伏流出口以下的龙水峡地缝式峡谷,以飞天悬瀑、下游峡谷、崩塌岩块形成的“小小天生桥”等最为重要。保护要点:一是峡谷底部及周围植被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随意增加人工建筑物;二是注意峡谷两岸的陡崖的稳定性,在可能发生危害的地方及早进行防护加固处理,设立预警标志,确保安全;三是水源的保护,包括水源(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地缝式峡谷谷底常年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峡谷因水而增添了几分灵气,因此要注意保护补给区的植被生态环境。(5)洞穴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片区内的仙人洞、龙泉洞、七十二岔洞等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仙人洞的要点是水源和环境,由于它是伏流型洞穴,上游下干沟的地表溪流直接流入洞穴中,流水常夹带着一些生活垃圾进入仙人洞之中,造成污染,对这一存在的问题应加以重视。龙泉洞内水塘中有通体透明的盲鳅、蟾类、大蝌蚪等洞穴生物,应加以保护。七十二岔洞位置较高,形成年代较为久远,洞底的松散堆积层较厚,是研究古水文特征的重要场所,应注意保护。4.2.2芙蓉江、芙蓉洞(1)芙蓉江电站地处核心区以外,供应武隆大部分电量,但溶洞开发导致水量缺失,使开发利用与保护不能并重,对于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问题难度较大。(2)芙蓉洞的洞穴沉积物太过精巧,对环境变化也就特别敏感。芙蓉洞开发后,打通了进出洞口,引起洞穴气候条件(如空气流动状况)的变化,已使得池水沉积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芙蓉洞的保护分为两方面,一是洞内环境和珍稀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二是洞穴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即汇水区的生态环境和洞穴(竖井)的保护,该区植被的状况、水流的多少和是否被污染都直接影响到洞穴环境的变化。因此必须对洞穴环境要素本身和对位于芙蓉洞上部的天星乡竖井群、漏斗及植被状况进行监测,才能有效地保护好自然遗产。(3)据当地人表示,芙蓉洞虽未旱溶洞,但在开发支出洞内水量还是较为丰富,开发多年以后,洞内水资源已经严重缺失,只有少数地段有水量沉积,成为名副其实的旱溶洞。4.3村民问题缓冲区内部村民在开发与建设问题上与政府部门矛盾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为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保护
本文标题:武隆喀斯特现状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1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