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1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第一节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一、如何面对历史的必然趋势《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二、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民主社会VS贵族社会民主概念复杂注重“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民主时代的激情和欲望;民主的最大危险是“民情的逐渐萎缩,心灵的堕落,趣味的庸俗”三、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民主制的平等趋势和普遍人性身份平等的好处和危害平等造成的相对剥夺论四、从不平等的不凡到平等的平庸民主时代:面向实际;不能安定个体性危机表面稳定、严格的贵族时代心智造就出多样化的品位、激情和立场,而表面多变、开放的民主时代心智却培养着千篇一律的平庸化商业性格第二节从个人主义到中央集权:民主、平等和专制的亲和一、通往奴役之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专制和平等相辅相成多数暴政:思想失去独立和自由二、温和的新型专制立场中庸化、风格单一化、个体原子化社会和个人严明而温和的奴役第三节在民主实践中维护自由:美国的经验一、从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开始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公民教育二、从乡镇自治与结社到爱国主义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民情;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乡镇地方自治和结社:公民精神、爱国主义和德行集体个人主义三、将心灵带回民主2制度设计:法律制度;陪审制度承认个体独立的正当性;强调民主生活中间团体的作用多元主义结社和私人生活相辅相成第四节旧制度与大革命:以法兰西为鉴一、重新思考大革命民主的革命和民主革命法国革命的病症二、旧制度:大革命的漫长缘起旧制度:封建制度日渐衰落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混合中央集权对民情的影响三、改革举措与文人政治:大革命的爆发文学政治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法国缺乏政治自由文人政治是大革命的源泉四、在革命的废墟上新社会自由的丧失,平等的强调,新型专制的形成五、从平等和民主中拯救自由民主和平等固然是现时代的必然趋势,自由之光却渐趋暗淡自由往往是争取民主的口号,民主又成为争取平等的手段,而平等最后只不过促使人们去发现新的奴役形式政治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民情宗教和结社自由的重要性第五节两个世界之间: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涯和理论生涯一、通往美国的思想之路二、两卷《论美国的民主》的成功与失落三、议会泥沼中的堂吉诃德自由;德行四、在治史中反思治政第六节共和、保守与浪漫:托克维尔的时代与时代精神一、阅读暧昧的托克维尔平等的支配地位与日俱增,自由的实践脆弱的很力图拯救民主社会中愈益孤零平庸的个体,变其为在公共参与中守护自由的公民政治;治学学说没有严密精确的体系化普遍概括二、生活在七月王朝保守派3积极参与具有公共宗旨的群体或共同体,求取自信、增长知识,培育一种独立刚毅而又善于合作的新型个人主义只有在公共政治互动中才能确立真正持久的个人主义三、工商社会与德行追求商业和财富有碍自由,诱发并巩固专制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四、现代政治处境下的个体与公民社会和政治分离产生专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区分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地方自治与公共德行民主专制制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以人民名义统治的中央集权导致政治自由和政治生活的丧失依靠公民的独立努力和自由活动,可以实现秩序托克维尔自由近于自我治理,而不仅是享有自由权利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以及现代民主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参与共同生活维护贵族气质的独立自由乃至民族使命的论述五、到自由社会之路品格、精神、民情重振法国政体道德,从制度上落实民主的“自由”,保护公民德行空间,在进步与隐患并存的民主世界里孕育自我治理的实践宗教第七节革命传统与升平气象:作为同时代人的托克维尔一、如履薄冰的自由民主社会的两个趋势:人与人之间愈益相似,同时愈益封闭自由派;贵族派;民主派过度政治化;过度私人化二、托克维尔的书与其时代如何控制民主制而非放弃民主制多数暴政;温和专制自由意愿的丧失恐惧:平等的趋势三、永远的同时代人第二章卡尔·马克思第一节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应对早期现代性危机4科学社会主义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否定黑格尔理念和国家观确立终身理论活动目标国家和市民社会;自由、平等、解放政治解放VS人类解放无产阶级;私有财产废除人道主义色彩的理论体系和劳动到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第二节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静态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形态的分析);动态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变迁过程的分析)一、社会形态理论1、基本概念生产力,即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比社会更好的表明具体历史性质2、基本命题(1)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2)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述两个命题之间具有近义性甚至同义性二、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两大矛盾具有发生学上的先后顺序生产力更加活跃、更易变化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部落所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封建社会)5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派生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日耳曼所有制派生)、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亚细亚社会或原始公社所有制)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无明确定义;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阶级与分工阶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阶级与斗争和冲突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第三节马克思论现代性:资本主义及其后果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生产;剩余价值形式的改变;劳动力;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逻辑限制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和实现过程(交换)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周期性危机的原因: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性要求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不断趋于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旧的分工制度;工人无生命的存在;工人难以摆脱资本家的剥削,缺乏技能和知识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和工人阶级普遍贫困化第四节走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勾画:公有制;按需分配;商品、市场消失;消灭固定分工;消灭对立,国家消亡;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承担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也只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同时发生(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制度或正在经历但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三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高级阶段第五节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极其引发的争论广泛、深入、持久61、如何看待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2、基本概念理解问题3、基本命题理解问题4、前期马克思主义和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关系的问题是否根本断裂;两种取向的马克思主义5、“五形态发展模式”普遍有效性问题6、现代性分析马克思;孔德和涂尔干;韦伯;吉登斯理论与实践的不符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模式最终创立第一节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库朗热和布特鲁《论社会分工》《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学院派社会学家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理解危机思路:马克思主义者思路;密尔等自由主义者的思路(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梅斯特尔等保守主义思路(恢复各种传统重建社会秩序);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孔德主张重建与工业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涂尔干总体属孔德一路,集体意识,自由和秩序结合等)第二节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社会分工论》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自由是一系列规范的产物失范原因:社会容量(人口的数量和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促进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不同时代比重不同;劳动分工促进了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分工: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个性发展反常分工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三种反常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分工与人们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原因是竞争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外部竞争条件的不平等状况;不适当的分工更重视失范的分工,失范是社会危机的主要根源第三节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建设危机产生于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反对马克思7区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否定前者,支持后者孔德重建社会秩序两方法法人团体(职业群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法人团体的起源、发展及随着大工业产生和发展而逐渐衰落国家在大工业时代的局限性;必须重建与大工业相适应的法人团体建立公共制度职业群体道德力量,为个人提供一个近期目标、对其产生强烈和持久影响的社会环境国家作用;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国家解放个人;维持国家作用:公共道德;制度建设国家、个人、法人团体的相互辅助和相互制约第四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包括动作状态和存在状态,后者是前者的固定社会现象看做客观事物;具有外在性、突生性、强制性;不能用理解的方式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一、对社会现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客观的观察(1)排除所有成见(2)根据社会现象的共同外部特征进行定义(3)客观的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观察中尽量排除个人主观感受,从那些比较确定的对象入手二、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社会现象原因只能从其他社会现象中去寻找社会环境现象和其他现象三、用比较方法来检验、证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前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只能是一一对应的剩余法;相同法;相异法;共变法(最有效)比较研究三个系列:一个单独社会;同一社会类型;不同社会类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客观性;把社会现象当做客观的事物第五节自杀现象的社会学研究《自杀论》;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结合研究原因;自杀两要点;自杀具有社会性质:自杀率;否定性回答从反面说明“社会现象只能用社会现象来解释”;否定了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率影响采用溯源学方法(即通过追溯导致现象的原因进行分类)划分自杀类型1、利己型自杀由极端的个人主义引发的自杀82、利他型自杀过度的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义务利他型;自由利他型;强烈利他型3、失范型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一定程度的自杀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自杀当前欧洲是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的利己型自杀担当社会整合的群体不能是国家、宗教或家庭,只能是职业团体第六节宗教的起源和功能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反对超自然崇拜和神行人格界定宗教神圣事物和凡俗事物的联系和隔绝宗教与巫术区别宗教是一种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的区分以及与此相应的宗教情感正是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图腾崇拜:氏族的神、图腾本原,都只能是氏族本身而不可能是别的东西;本原性的力即社会对人们所具有的强
本文标题: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2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