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表陈情显睿智——读李密《陈情表》的一点思考湖北省仙桃市实验高级中学甘爱林邮编433000李密的《陈情表》能千古传诵,为历代文人所赏玩喜爱,除了它宏扬了感天动地的孝谨精神,确实是文情并茂之作外,这背后也许还藏着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事实!要知道,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们总是面临着强势的压力和进退慎独的选择。那么,谁可效法?什么能导引帝王的昌明?哪里能找回人格的尊严或释放心中的快感?一句话:榜样在哪里?当文人们在浩繁的书卷中读到李密的《陈情表》时,就会感到如获至宝,答案就在《陈情表》中!李密那虽无缚鸡之力,却凭着自己迂执的个性和缜密的心思用一管之笔向至高无上的君王挑战并获得最后的胜利的所作所为,莫不让后世文人钦羡佩服!李密和他的《陈情表》难道不是让文人们快乐着的一柄长剑?还是先来看看那一段历史。西晋初期,司马氏集团灭蜀以后,准备将矛头指向东吴。为了保持蜀地的稳定,减少灭吴的困难与压力,西晋朝廷于是大力征召蜀地的名士到朝中做官,其目的在于收买人心,威服天下。以孝谨闻名的蜀汉旧臣李密也在征召之列。李密尽管多次受到西晋朝廷的征召,但他均以要供养年迈的祖母为由婉言谢绝。这种拒不应召的做法使晋武帝司马炎龙颜大怒!此时,李密的处境可谓危在旦夕,只要稍有不慎,他不仅会立即招致杀身之祸,甚至还可能惹来灭门之灾!人们不禁会问:李密虽然在蜀汉为官多年,但他既没有斩将夺旗的盖世奇功,也没有表现出安邦定国的雄才伟略,为什么晋武帝对他不依不饶,穷追不舍呢?其实,西晋朝廷征召李密的本意,可能并不在其人,而在于其意义。其一,可能是晋武帝想借征召蜀汉旧臣及李密显其宽仁之心。蜀地的人士看到一个在前朝为官多年的旧臣都受到新朝的如此重用,自然可以推知,新朝对前朝的遗老遗少不会存加害之心,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对于晋武帝来说,可以消除蜀地人士的反抗情绪,便于稳固西晋的统治。其二,可能是想用李密树立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典范。晋武帝秉承先贤,早就提出了以孝治国方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孝”兼有忠顺之义:在家表现为“顺亲”,在外则表现为“忠君”。晋武帝提倡“孝”,实际上就是提倡忠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其三,是要显其皇恩浩荡,英才俊杰均为我所用。这样做,无疑会加强新朝在人们心目中尤其是在蜀人心目中的威信。应该说,征召李密并盯住不放,就是看中李密“以孝谨闻名”这一点。晋武帝正打着他的如意算盘,李密竟然不失时务,抗命不遵。我们可以想见到,像李密这样的人此时面临的窘境——这也是无数的文人特别是在朝代更替的时候会碰到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读书人,李密深谙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他知道,如果随便就范,委身新朝,就会招来骂名,至少也会丢失文人心中固守的那点清高;如果执意不丛,就会很容易地披上“有所希冀”、思念旧朝的叛逆之罪。他虽不愿屈从失节,2但也同样不想引颈就戮。如何才能做到既不逆帝王之意,又能全旧臣之节呢?——历史长河之中,有多少的人没有把这个课题解决好,有的甚至招来屠戮!只有李密,用他的才情,用他的睿智,陈情一表,解决了难题!让我们看看李密的《陈情表》是如何巧妙陈情,轻松脱身的。对于西晋朝廷征召他的意图,李密是了然于心的。但如果想凭一纸奏折说服晋武帝,必须花一番心思。他于是采取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退为进、攻心为上的策略。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既然朝廷“以孝治国”,那我李密不妨就从“孝”入手。李密在文章的第一节写道:“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又改嫁了。李密幼年丧父,祖母老来丧子,人生三大不幸之事其家已居其二,何其悲哉!一个五十六岁的老婆婆在丧子之痛的重击之下,要独自把一个四岁的孙子拉扯成人,本已相当不易,偏偏祸不单行,李密小时候又经常生病,直到九岁还不会走路。这对于这个万分不幸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伤中撒盐、雪上加霜!在李密的成长过程中,年迈的祖母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罪,恐怕千言万语也难述其万一!晋武帝看到这里,即便有冲天的怒气,恐怕也会化为满腹的怜悯之情吧!李密在后文中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确非虚言!李密先写这段实情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主要是想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晋武帝:九十六岁的祖母早已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我只有留在家里为祖母养老送终,您屡次派人催促赶快赴京受命,我不可能成行。试想一想,李密如果在这个时候为了做官而置重病的祖母于不顾,且不说会受万人唾骂,就是从良心上讲,他也定会终生不安!所以李密在这里除了表达自己成长的哀苦之情和对祖母的无限感激之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祖母抚育我非常不容易,良心让我不能对祖母弃置不顾!接下来,李密写道:“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的意思是说:年迈的祖母如今已卧病不起,汤药不离,而家里既没有叔伯兄弟,也没有近亲僮仆,自己的孩子又非常小,整个家里,除了自己之外,根本没有人照料身患重病的祖母!如果我李密在这个时候离开了祖母,她老人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所以,眼前的形势让我不能丢下祖母不管!一个身世不幸的孝子,不惜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在床前日夜侍奉九十六岁且身患重病的老祖母!其情足可令鬼神为之钦敬,天地为之动容!难怪晋武帝看完奏表后,感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相信晋武帝看到这里,即便觉得李密“辞不就职”有万千过错,也不会让人去杀李密了!就是连再派人去催召李密的念头,此刻恐怕也消失殆尽了吧!李密的这些话同时也是在为下一3节的“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提供具体的依据,另外,也是在为后面的“愿乞终养”张本。整个第一节,充分表现了李密与他祖母那种相依为命的血肉深情,字里行间流动着李密那浓浓的孝顺之情,令本来雷霆大怒的晋武帝不能不为之感动!文章第二节写道:“逮奉圣朝,淋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照理说,即便地方征召李密,晋武帝不知情;朝廷下令征召李密,晋武帝应该一清二楚。那为什么李密还要如此絮絮叨叨地把这四次征召过程说得如此详细呢?笔者认为,李密此举主要有四条原因。一是为了充分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二是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的恩情一直铭记于心,并为后文“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埋下伏笔。其三,是为了明确说明自己没有应召的原因是“供养无主”。其四是为了表明朝廷催逼的合理性,以进一步平息晋武帝的怒气。我们都知道,逆流而上必事倍功半,而顺流而下则事半功倍。李密此刻若是“批龙鳞”,必遭不测,所以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朝廷多次征召,但李密拒不应召,这才使“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显然,晋武帝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李密在这里首先承认了晋武帝做法的合理性,必会使晋武帝的余怒再消三分。尽管如此,李密并未就此止步,接着写了一句“臣欲奉诏奔驰”。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渴望为西晋朝廷效力的迫切心情。看到一个自己爱重的前朝旧臣如此样貌,相信晋武帝定会龙颜大悦!紧接着,李密笔锋一转,说“则刘病日笃”。这句话则充分表现了祖母病势危急,自己心忧如焚、衷情难舍的心态。紧接的“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一句,则表明自己现在进退两难!想尽忠,家里离不得,想尽孝,朝廷不允许,确实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晋武帝将心比心,定会觉得李密尽管“抗旨不遵”,但确实是情有可原!自古以来,忠孝难以两全,那么,如何来解决眼前这个矛盾呢?李密找到了一个合法的理论依据,那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举例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进而进行推论:“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因此,更希望得到陛下的垂怜!如此谦恭,令晋武帝不能不顿生怜意!另外,这话貌似轻飘之极,实则威力无穷:我李密尽孝不仅符合人之常情,同时也符合国之法理。圣上提倡“以孝治天下”,我尽孝正是按照您的意思在做。如果圣上此时强行召走了我,岂不是视治国纲领为儿戏!这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策略确实让晋武帝无计可施,并令旁人拍案叫绝!真乃好一个“孝”字了得!李密的睿智可见一斑。尽管在这一点上晋武帝对李密没有办法,但他同样可以以别的借口找李密的麻烦。古语有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密深明此理,况且,自己作为前朝的旧臣,对新朝的多次征召拒不受命,这不能不让晋武帝心生疑忌:李密是否想借尽孝之名矜守名节,不愿尽忠呢?4为了彻底消除晋武帝的猜疑之心,李密做了三件事。一是主动交待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从政动机。“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本来,李密在蜀汉多年为官,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李密主动说出来,更让晋武帝觉其为人坦诚。“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表面上是交待自己为官的动机,实则表明自己对蜀汉本无半点留恋之心(这可是君王们最敏感的事情,多少人因此身首异处),因此拒不受命绝不存在为前朝守节的意图,不是“有所希冀”。这几句话可谓绵里藏针,一箭双雕!二是充分表达了一个亡国之臣意外受宠的惊喜和对新朝的无限感激之情。“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话意在表明:自己作为一个亡国之臣,即便被贬斥,甚至被处死,也是道理使然,但新朝不但没有对自己施以薄罚,反而加以厚赏,实非意料所及!如此,我李密对新朝怎不感恩戴德、肝脑涂地!其谦卑忠敬之意足令晋武帝心头疑云顿散!三是表明家里目前的情况不能让自己远赴京城。“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句话中,“日薄西山”表明祖母已风烛残年,时日不多;“气息奄奄”说明祖母气息微弱,残灯将灭;“人命危浅”表明祖母病势危急,气息急促短暂;“朝不虑夕”则说明祖母随时可能发生变故。这四个短语层层递进,充分表现了家里的情势万分危急!如果说前面祖母汤药不离的情况,还让晋武帝觉得可以派人去代替李密尽孝,这里则让晋武帝觉得别无选择:只能让李密在家里尽孝!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朝廷在这个时候强行召走了李密,而祖母发生了意外的变故,岂不是对“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天大讽刺!这使晋武帝不得不让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不是不愿为朝廷尽忠,确实是形势所逼,情非得已!肺腑之言,情真意切!这使晋武帝确信:如此坦诚而讲孝道的人,决不会将尽孝作为不愿尽忠的幌子!为了不至于让晋武帝觉得自己尽忠遥遥无期,李密还将尽忠与尽孝的时间作了明确的说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话清楚地说明:愿意长为新朝效力,而尽孝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能用如此短的时间彻底收回一个前朝旧臣的心,并为本朝树立一个尽孝的典范,一举两得,晋武帝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李密顺势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话貌似极尽谦恭,实则柔中带刚。乌鸦在自己的长辈年老的时候都懂得捉虫反哺,而我李密深受祖母的养育大恩,如果在这个万分紧要的关头弃祖母而去,岂不是禽兽不如!皇上多次征召一个禽兽不如的人到朝中为官,岂不被万世耻笑!此时,李密情感的波涛是一浪高过一浪,直冲晋武帝。“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这话意在强调:我前面所述句句属实,绝无半句虚言!李密之所以用这种发誓的语气,一个直接的原因大概是“具以表闻”未能奏效,但从客观上讲,这种至诚之情确实让晋武帝无法抵挡!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要求:“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意思是说:希望陛下再降隆恩,让我能陪祖母走过她人生的5最后一段时光!俗话说“君子成人之美”,更何况是对这样讲究孝道的一个臣子?晋武帝又怎能不生出万分怜悯呢!不等晋武帝反
本文标题:一表陈情显睿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3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