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始绘画中纹样变化的图像对比原始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陶器上的装饰性绘画、岩画和地画。任意的一种绘画形式都将原始绘画中的纹样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下面,将对陶器上的原始绘画的纹样变化进行图像对比,以展现原始绘画中的纹样变化。在我看来,不管陶器纹饰包含着多么深奥、复杂的观念、内容,它总是当时社会发展和劳动生活的反映,因为任何观念意识都是在现实的土壤上产生的。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一、鸟纹的图像变化这是鸟纹的变化。(1)早期,以自然形的鸟纹为主,鸟纹为影像式。如第二幅图中,鸟嘴叼着一条大鱼,鸟眼圆睁有神。在鹳鸟的前方,画着一把立置的长斧,斧柄上绘着X状标号,可能是象征着权威的器物。这幅画的表现技法较为丰富,白鹳用没骨法画成,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用黑线画出。笔法多变,苍劲有力。鹳鸟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这幅鹳鸟含鱼图是原始社会绘画的杰作。(2)中期,从出土的古代文物上来看,出现了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其中可归纳的纹饰特点为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3)后期,之鸟纹特点为:小头,长颈,钩嘴,鸟头顶部有一短的钩形翎或较长的十字形翎;鸟身及鸟尾均较长,鸟身略细,鸟足稍呈钩状;鸟尾呈枝状琢刻,以有一主干,其上分出些许勾卷的尾叉,鸟尾无细致的羽毛刻画。二、鱼纹的图像变化这是鱼纹的变化。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原始时期也有许多鱼纹的图像。变化:(1)早期的手法: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2)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例如,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再如,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3)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其实,在在半坡时期,半坡村的原始艺术家已经开始把具体的物象变形成装饰性的图案,并在其中注入某种观念。他们把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几部分,用直线、孤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半坡的彩陶盆上还有一种人面鱼纹图形,把人面和鱼形纹样结合在一起,并且组织成很有规则的图案,旁边有一条鱼在游动。这不仅仅是美化器物而已,很可能与庆贺春天到来,祈祷丰收的祭祀活动有关。这是艺术史上最早带有原始宗教意义的艺术作品了。三、龙纹的图像变化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广泛。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迹,它的形象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因为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它的形象只是人们对龙的观念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其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原始时代,龙纹有许多细微的变化。(1)早期: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2)后期:龙纹大约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有这种龙纹。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四、虎纹的图像变化(1)早期:虎纹,基本是以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以片板状和圆雕的形制出现在玉器上。商妇好墓出土的玉虎作匍匐扑行状,体肥硕,方头昂首露尖齿。目字形大眼,双耳警觉竖立,背微凹臀起,四肢前伸足雕利爪,尾下垂尾尖上卷。身饰变形卷云纹,颈尾以鳞纹或节状纹装饰。虎纹的外轮廓线和身上的几何辅助装饰纹样,在表现手法上,都是以阴线或双钩阴线雕琢而成。虎口以管钻镂钻空,呈上下颌间留出多角星状开孔。玉虎足,外形为方形,有数道阴刻直线或折线,表示关节和爪。因为云动即代表风起,所以虎纹身上配以变形勾云纹,也是先民的一种原始五行五方哲学思想体现。整个虎纹给人的视觉享受是,刻虎似虎,造型极其写实。(2)后期:后期的虎纹背部纹饰上以平行波折纹表示外,腿部和尾部的纹样趋于简化甚至变得素面无纹了。从纹饰上看,它们已经相当简化,仅用简单几笔就勾划出虎的形象。常常以大涡纹表示关节的形式,不再施以其他装饰性纹样。五、陶器上的纹样综述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半坡彩陶屡见的鱼可能意味着对氏族生殖繁衍的祈求,因为原始氏族十分重视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血缘关系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和结构。为什么从五千年前的半坡陶器上已开始出现的蛙和鸟纹,经过三千年的发展,从具象到抽象,如鸟的形象逐渐变为代表太阳的金乌,蛙的形象则逐渐演变为代表月亮的蜡蜍。这绝非是偶然现象,它必然是与一个氏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这一对纹饰的母题,可能是人们对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在彩陶花纹上的体现。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图腾崇拜”。对原始人来说,自然现象的风、雨、宙、电,四季与昼夜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至于他们的生存与安全保证,更来自于一个远古的神秘物,神秘物的化身是某种植物或动物以及其它物象,与民族有着血缘关系,每个氏族成员必须崇敬,并以其为氏族成员标志。太阳,是人类共同的崇拜对象,在彩陶纹饰上除了鸟(金乌)的形象外,还发现了不少神秘的十字纹或星状纹,这种符号可能与对太阳神的崇拜有关。那些具象的彩陶纹饰更令人瞩目。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彩陶上的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得很生动:自由自在游动着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象受到惊吓。从中显示了远古艺术家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个陶盆上,画着五个跳舞的人,手牵手连成一排,既是一幅描绘舞蹈的图画,又是一个适应纹样的图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任何艺术品都代表着其创作者的思想以及一个时代的背景。原始绘画中的纹样变化更是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从这些图像对比中,我们当代人更加能够体会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本文标题:纹样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4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