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上册湘教版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12009-2010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抽考地理试题(湘教版)(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中国是“东方”雄狮,东方是指中国的半球位置,中国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2.主权属中国的内海是A.渤海和琼州海峡B.渤海和台湾海峡C.渤海和多佛尔海峡D.北海和琼州海峡3.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A.东南、东北和西北地区B.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C.西南、东南和东北地区D.东南、东北和西北地区4.下列国家中,不与我国接壤的是A、蒙古B、印度C、泰国D、朝鲜5.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A.夏秋少,冬春多B.夏秋少,冬春也少C.夏秋多,冬春也多D.夏秋多,冬春少今年暑假,小明在北京游玩奥运村时遇到两位小朋友,他们每人用一句话说了自己家乡的一种地理现象,请你根据他们的叙述,判断6-8题6.亮亮说,冬天他经常去海边游泳,他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个城市A.海口B.乌鲁木齐C.济南D.成都7.北京的嘉嘉高兴地说:“我们就要喝到长江水了。”她说的“长江水”来自下列的哪项工程A.引黄济青B.南水北调C.引滦入津D.西气东输8.小明告诉他们,每年四月中旬举行的泼水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小明来自A.广西壮族B.云南傣族C.台湾高山族D.新疆维吾尔族9.下列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季节变化的措施是A兴修水库B南水北调C.节约用水D跨流域调水10.随着人口的增长,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A.水资源B.气候资源C.海洋资源D.煤炭资源11.2007年世界环境日及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主题的共同点均关注“减排问题”。下列日常行为中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A.买菜提起菜篮子,少用、不用塑料袋B.少开汽车,减少废气排放2C.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入江河D.不乱丢垃圾,过绿色生活12.素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牲畜是A.藏绵羊B.牦牛C.藏山羊D.三河马13.右图人物所代表的民族是A.回族B.朝鲜族C.蒙古族D.维吾尔族14.贝贝的爸爸从北方出差归来,给他带回几种礼物,请判断哪种不是当地特产A、柑橘B、牡丹C、鹿茸D、人参15.我国南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A.铁、煤炭和石油资源B.经济林木和草场资源C.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D.草原、草场资源16.关于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正确的做法是A、禁止捕捞海洋生物资源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C、禁止开发海底资源D、不用保护海洋环境17.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是()A.铁矿B.有色金属C.石油和天然气D.煤炭18.下列词语中,描写我国南方地区景观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B、山青水碧,鱼米之乡C、千里冰封,万里雪瓢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19、下列现象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节约用电,人走灯灭B、上菜市场、超市用塑料袋盛东西C、节日庆典应大量燃放鞭炮D、到学校餐厅吃饭用一次性饭盒20、养育着我国十多亿人口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A.东部的山地及低缓的丘陵地区B.西北内陆地区C.北部的高原山地D.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二、综合题(本题共七小题,共60分)21、读“中国政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3(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均带有“州”字,请任选两个写出它们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数码_______为__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__。数码_______为__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__,行政中心___________。(2)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字母A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3)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________、桂、粤、_________。22、.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7分)材料一: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江河年径流量森林面积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33466人均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1/31/21/31/41/5材料二: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1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200千克,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4.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334千克。(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具有总量__________、人均量___________的特征,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计算: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是1949年的____________倍,200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1949年的____________倍,这说明了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比粮食增长速度4__________(快、慢)。(3)为了使我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3.读黄河水系略图,回答问题。(6分)(2)①和②分别是黄河的重要支流________河和________河,该河段黄河含沙量大增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河段及其支流大部分流经____________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致使下游形成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5)请你为治理黄河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4、分析下列图表,回答问题。(8分)(1)表格中一月平均气温广州是13.3℃,哈尔滨是_______℃,从图表中反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________(大或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因素。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一月平均气温-19.4-4.63.013.3七月平均气温22.825.828.828.45(2)根据表格计算出广州气温年较差是______℃,四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3)根据图中广州→乌鲁木齐年降水量变化情况,概括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字母“A”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因素。(5)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与图二中的__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2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1)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河流是_________,发源于________高原,自西相东注入_______海,由此判断我国地势为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字母B为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___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_级阶梯向第______级阶梯的过渡处。(3)图中字母C表示___________山脉,北京奥运圣火曾传递到其主峰______________峰。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1)图中所示区域是我国四大区域中的_________地区,该区域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为________,6是我国_______族居民的聚居地。(2)图中铁路线为________铁路,它的建成改写了___________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3)该区域的主要农作物有________、豌豆、小麦、油菜等。(4)位于本区的我国地势最高的_________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5)图中A_________市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日光城”之称。27、.读图1“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和图2-5“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如图2所示,将图3、图4、图5与其相对应的地理区域连线。(3分)(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一月份_______℃等温线和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3)你学校所在地位于________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气候。(4)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位于________地区。(5)“神舟七号”着陆地选择在我国__________地区的内蒙古高原,请简要分析其原因。(提示:从地形、气候、人口、河流等方面加以简单说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A2.A3.B4.C5.D6.A7.B8.B9.A10.D11.C12.B13.D14.A15.A16.B17.C18.B19.A20.D二、综合题(本题共七小题,共60分)21.(共10分)(1)①甘肃甘或陇兰州②河南豫郑州③浙江浙杭州④福建闽福州⑤广东粤广州(注;能够填出与数码对应的省级行政单位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分别给1分,共6分。)(2)(2分)内蒙古自治区(1分)填图略(1分)(3)(每格1分,共2分)云或滇台22.(每格1分,共7分)7(1)丰富(多、大)少(小)人口总量大(2)4.31.67快(3)计划生育23.(共6分)(1)(每格1分,共4分)汾渭黄土地上河(2)(2分)中游水土保持(植树造林);下游加固堤坝。(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4.(每格1分,共8分)(1)-19.4大纬度(2)15.1哈尔滨(3)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4)地形(5)40025.(每格1分,共9分)(1)长江青藏东西高东低(2)长江三峡二三(3)喜马拉雅珠穆朗玛26.(每格1分,共8分)(1)青藏高寒藏(2)青藏西藏(3)青稞(4)柴达木(5)拉萨27.(共12分)(1)(3分)略(2)(2分)0800(3)(2分)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4)(1分)青藏(5)(4分)西北(1分)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干旱;人烟稀少;河流少。(答对其中一点给1分,满分3分。)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湘教版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5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