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五四制初二上地理提纲
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位置优越【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国土辽阔【辽阔的陆地领土】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ºN)。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ºE)【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三、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课本P8表格要熟记)【探究题】位置影响类型特点优越性不足之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①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②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①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多火山地震;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靠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º,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低;2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问题: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坏污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增长过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员不足,劳动力短缺。措施: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二、我国人口的分布【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③开发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一、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只有0.3万人。二、民族分布【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山脉及走向】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33.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4.南北走向:横断山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全国最大的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与地势】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势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阶梯及界线地形类型平均海拔第一级阶梯高原和山地4000米以上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高原和盆地1000——2000米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平原和丘陵500米以下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异的成因】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的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温度带的名称及分布】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青藏高原区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降水量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的时间】时间分布:夏秋多春冬少。【干湿区的名称及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4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和分布】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季风气候的特点】低纬地区气温高、温差小,降水多;高纬地区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期。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第三节河流一、以外流河为主【概念】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二、黄河的治理与长江的开发【长江、黄河的概况】源地入海口形状流程长江唐古拉山东海/6300千米黄河巴颜喀拉山渤海“几”字形5400千米各游分界流经的省区流经的地形区长江宜昌(鄂)、湖口(赣)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河口(内蒙古)、桃花峪(豫)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开发与利用危害与治理长江塑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危害:洪涝灾害;荆江“地上河”;中下游泥沙增多。治理: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治理荆江,建设三峡大坝;中下游建分洪蓄洪工程。黄河塑造了华北平原和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灌溉;水能的梯级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危害: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凌汛;治理:上、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修水库;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自然资源与我们【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5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第二节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以及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但是,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二、地区分布不均【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西部内陆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类型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耕地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平原和低缓的丘陵林地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山地和丘陵草地半干旱区和干旱区高原和山地未利用的土地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沙漠、戈壁、石山、冰川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问题:耕地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措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第三节: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的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时间分布】夏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较为丰富;冬春季降水少,水资源相对不足。分布分布特点解决措施空间南方多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南水北调)北方少时间夏秋多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春冬少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②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③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本文标题:五四制初二上地理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8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