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尹吉甫镇玉堤小学摘要: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做了一些探索。关键词:创新意识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师生关系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事实上,创新意识是一种潜在的本能,尤其是进入小学的学生,他们大都喜欢“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这种潜能。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这几个月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以积极的思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特别是对数学创新教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从而得出了几点启示: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首先,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时、分、秒》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其次,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我在最近的教学中出现的困扰及我的解决方案。教学背景: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案例描述: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生3:可以用1/2表示。生4:可以用0.5表示。……师: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苹果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第3位同学说得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生1:可以折成……生2:可以折成……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教学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小学生4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4个要素间的关系就是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小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和接受小学生信息反馈、将教与学有效揉合的过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和优化各媒体资源的合理调控,是这种新形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新的时代呼唤全新的教育,全新的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切的、友好的、活泼的、健康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所传授的信息能否被学生接受,所传导的价值观能否被学生接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喜欢程度,师生关系越和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课程改革形式下,学会赏识学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学生身上不缺少美,而是教师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关爱、尊重、赏识学生,就能让他们在健康教育理念下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在快乐的学习中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参考文献:[1]《中小学数学》2001-4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5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