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尚书·牧誓》所体现的古人思想
《尚书·牧誓》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哲学学院16300160030妥亚伟《尚书》流传至今已逾两千多年,是我国上古历史事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录编,也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其间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尚书》的作者众说纷纭,随朝代更迭版本众多,但大部分人认为《尚书》最初由孔子编选而成,后世流传的诸多版本,其思想和意旨也大多体现着向早期儒家思想①的回归。我们知道,早期儒家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对“帝王”和“人伦”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而在《尚书·牧誓》篇中,周武王伐纣,率“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于牧野誓师,其伐纣的三条理由,大多是因为纣王挑战了正常的人伦关系,损坏了传统的“天-人之道”,加之西周当时的宗法制度和天人观念的影响,因此武王才“替天行道”,披着代表“正义”的帅旗讨伐纣王。因此《尚书·牧誓》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即是殷周时期主流的观念以及早期儒家所倡导或所摈弃的思想,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维护权力中心的纯洁,即维护后来周武王实行的宗法制的权威,其内在核心是维护“父系家长制-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整套的权力体系。而周武王伐纣,便是因为商纣“牝鸡司晨”、“惟妇言是用”。指责商纣宠幸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从而破坏了权力中心是男子这一基本事实。据史料记载,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未被摧毁,为了稳定局面,周朝在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殚精竭虑下开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武王伐纣,是以宗法制的代言人的身份所行的“大义”。而就文中“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这句话,说明男子处于权力中心,在当时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可以推断,孔子删选编纂《尚书》,保留了《牧誓》篇,说明一定程度上,《牧誓》篇所反映的思想,与儒家的主张有相当的契合度②。二是享祭宗庙、崇拜祖先。从夏到商,随着家国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对祖先的崇拜开始兴起。商朝中期,祖先崇拜在商朝人的心中占有愈加重要的位置,君王通常会设立宗庙、祭祀祖先,祈求祖先护佑,而一些国家大事,也会沐浴焚香,请示祖先。到了商朝末期,随着王权的不断强化,帝王认为自己就是天地的主宰和权威,无需借助先帝(祖先)的力量,这一时期的王权达到夏商以来的顶峰③。因此纣王“昏弃厥肆祀,弗答”,废弃了祭祀宗庙,漠视祖先,便受到了武①这里区别于先秦儒家思想、理学和心学。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的初成体系阶段,理学和心学是中后期阶段,早期儒家思想是孔子删选《尚书》之时,便不自觉的渗入到其中的,因此《尚书》所记载的虽然为上古或夏商周三代所发生之事,但仍然处处体现出儒家早期的认识和伦理观念。②比如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人伦思想。③参考张怀通.西周祖先崇拜与君臣政治伦理的起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王的谴责。除此之外,纣王“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指责纣王排挤宗亲旧臣,重用罪人,反映出当时重视家庭伦理关系,“权不外落”的思想,等等。可以看出,《尚书·牧誓》中所反映的思想,是殷周时期主流的观念以及早期儒家所倡导或所摈弃的思想的结合。虽然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但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倾向,符合早期儒家的一贯主张。或者说早期儒家思想的萌发和发展,受到《尚书》较大的影响。
本文标题:《尚书·牧誓》所体现的古人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7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