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2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①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超过前代,并出现了播种工具。②东汉时使用耦犁和一牛挽犁。(2)水利工程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流行。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耧车2.手工业(1)经营形态①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②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2)主要成就①纺织业: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②冶铁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政府丝国水排3.商业发展(1)主要表现①汉代商人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②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③汉代对外贸易发展,形成中外贸易的通道——陆上和海上“”。(2)政府管理①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②汉武帝时,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丝绸之路管理机构二、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背景(1)中国“”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秦朝“”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2.措施(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推行教化。“”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3)重用儒生、设置,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大一统德政焚书坑儒一统太学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①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②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平等竞争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纸的发明(1)概述①西汉早期发明书写用纸。②东汉改进造纸术,独创“蔡侯纸”。(2)意义①在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②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③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蔡伦纸的发明2.书法艺术(1)主要特点①以汉字的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②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具有特殊的。文义意境审美价值(2)发展演变字体时间特点甲骨文、金文殷商时代比较成熟的文字小篆创始于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隶书始于,成熟通行于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兼和之长,工整清晰,飞洒活泼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秦代秦朝汉魏图案美楷书草书写意性3.汉赋(1)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2)成就:贾谊的《》《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吊屈原赋上林赋主题一秦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及特点[解读史料]史料一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导读史料第一段说明汉代很多农业、手工业产品等均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体现了汉代商业的繁荣。第二段重点说明了汉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史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导读史料说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史料三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导读史料主要论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表明作者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运用史料]1.根据上述史料,归纳秦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富裕大商人很多,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法律上轻视商人。2.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1)商业利益比农耕大得多,推动了众多人从事商业;(2)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而离不开工商业;(3)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进商业的发展等。[史论总结]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主题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治国理念、特点及影响[解读史料]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导读史料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导读史料信息“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史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导读史料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史料四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导读史料信息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汉武帝时期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提示:(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综合上述史料,分析说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有哪些?提示:(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符合时代潮流,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作法不可取;重视儒家思想,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但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扼杀了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发展和思想解放。(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特别是“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史论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2)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视角一运用图文材料,考查秦汉时期生产工具的变化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答案B视角二从史论互证角度考查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2.(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富商大贾……收税与封君比入”是解题关键信息,意在强调商人收入多、经济实力强,B项与此内涵一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地方“封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早在西汉时期已解决,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终,可排除D项,故答案选C。答案C视角三创设新情境,考查汉代儒学发展的特点3.(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其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选B。答案B4.(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思想。其基本理论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答案C视角四综合链接角度考查先秦至秦汉儒学的演变5.(2012·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反映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分析政治经济背景,应结合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阶段特征,政治上分封制的瓦解和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来回答。第(2)问,董仲舒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兼采各家思想,其主旨是大一统的思想。影响应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本文标题:【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第一部分--课时2-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2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