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一上期中诗歌和文言文复习
1第一部分诗歌练习一、《观沧海》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⑤“水何澹澹”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3.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5、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6.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的、军事家。(2分)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二、《次北固山下》2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3.“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4、.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5.关于《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三、《天净沙·秋思》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2.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3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4.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第二部分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陈太丘与友期行》与《昔吴起出》对比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4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二)《陈太丘与友期行》《王冕读书》比较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王冕读书》)【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相委.而去()(2)辄.默记()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B.元方入.门不顾C.未若柳絮因.风起D.下车引之.冕因去.窃入.学舍冕因.去父怒挞之.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5.【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16.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三)文言文阅读训练:《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5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10.《世说新语》是由_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1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12.《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因何而怒?其中哪一句表明了友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咏雪》《智子疑邻》比较阅读【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甲文选自(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乙文则选自《》。2.两篇文章都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甲文是。乙文则是(用课文原句填空)。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C.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只填序号)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谦词有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6C.裁如星点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解释下列词语①内集②俄而③欣然④智子7.翻译句子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未若柳絮因风起。③暮而果大亡其财。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9.《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10.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本文标题:初一上期中诗歌和文言文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8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