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测试-附答案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百家争鸣趋于合流B.社会动荡矛盾尖锐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2.“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仁者爱人尊君爱民B.崇尚贤能厉行节俭C.奖励耕战与民休息D.厉行赏罚崇尚法治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5.董仲舒提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认识()A.体现老子的“无为”思想B.有利于出现贤明政治C.实现汉初的稳定局面D.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6.“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A.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C.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D.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7.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从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历史科学来看,孔子的“命运”表明()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8.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9.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0.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11.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A.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东学西渐不断西化的过程C.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D.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12.“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高一历史试题第3页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13.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A.契约立国B.以法治国C.君主立宪D.人民主权14.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A.外国先进的科技B.外国的思想文化C.外国的政治制度D.外国的生活方式15.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A.驱除鞑虏B.民主平等C.平均地权D.创立民国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17.“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B.民主共和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近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又盲目抄袭英、美,失败了,这正如百年前的盲目守旧一般,若明白这一点,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钱穆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学习其他先进国家要理性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应互相学习C.中国学习外国必然会失败D.近百年来中国对外学习全是盲目抄袭高一历史试题第4页19.“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材料最可能出自毛泽东的()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20.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双百”文艺方针B.“科教兴国”战略C.“三个面向”方针D.“载人航天工程”21.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3.他被称为“西方的孔子”、“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下列属于“他”的言论是()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D.“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24.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这表高一历史试题第5页明伏尔泰()A.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B.主张宗教为君主专制服务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强调宗教的社会治理功能2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26.“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27.“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2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29.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一切革命的人们,是决不排斥的,我们将和所有愿意抗日到底的阶级、阶层、政党、政团及个人,坚持统一战线,实行长期合作”,这表明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高一历史试题第6页A.发展马克思主义B.打败日本法西斯C.推翻南京国民政府D.完成社会主义改造30.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一观点()A.出自普罗塔格拉B.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C.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源头D.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31.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的创作专注人体,他塑造的雕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其作品折射出()A.人文主义色彩B.浪漫主义特征C.印象主义倾向D.现代主义风格32.作为信息技术,信息量庞大,信息传播与交流迅速快捷,从而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直,指的是()A.无线电B.计算机C.互联网D.机器人33.“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以致他们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可见卢梭主张()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论C.自然权利学说D.三权分立学说34.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在此,作者()A.再现了历史真实场景B.刻画了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了上帝精神权威D.歌颂了真实自然的人性35.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A.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C.突出反满反清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36.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这一思想主张出自()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37.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38.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高一历史试题第7页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39..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诗句,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雄奇壮观,英武豪放B.张扬个性,蓬勃向上C.凝重沉郁,忧国忧民D.柔美清婉,愁苦悲凉40.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
本文标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测试-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3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