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法兰克福学派》PPT课件
法兰克福学派“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就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该研究所创办于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是(1923年--1949年),创立时期和早期。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最初,法兰克福学派只是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纯学术机构,在1931年,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之后,研究所才开始了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霍克海默在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历史第二阶段是(1950年--1960年代末),鼎盛时期。(受二战影响重新迁回德国)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第三阶段是(1970年代起),衰落时期。由于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相继去世,加上社会批判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法兰克福学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它着眼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1937年,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批判理论”一词,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思维方法、逻辑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同点。其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自身的专门化劳动过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因而传统理论对于现存的社会制度有着修补功能,善于发现现存社会枝叶上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修改方案。而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却被作为先定的合理形式,并且被作为检验和排斥任何新产生的不谐和因素的标准。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现行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旨在推翻这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放的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的批判霍克海默和阿诺多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启蒙》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1903—196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族的酒商家庭。阿多诺早年家庭经济富裕,文化生活也颇丰富,身为歌唱家的母亲努力向他灌输音乐知识,这使他从小就迷上了音乐。此后,阿多诺专门向人学习德国古典哲学、作曲和音乐理论,良好的音乐素养、对现代音乐的深谙和钟情,却对他以后的学术兴趣和研究向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阿多诺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正式成员。1934年,由于纳粹的迫害,阿多诺不得不和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一样离开德国。二战结束后年届50的阿多诺离开美国回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于1959年接替霍克海默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在60年代由左派大学生领导的学生运动中,阿多诺不支持左派学生的运动,站在了左派学生的对立面,故而遭到了学生的反对和声讨,称他为反革命分子。1969年8月6日,67岁的阿多诺怀着愤怒和忧郁的心情离开了人世。最早提出文化工业的思想家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1954年《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发现文化产业界缺乏内外批评,没有潜力。就他来看,人们都被文化界的媒体广告操纵。流行文化使得现代人很被动;唾手可得的快乐让人变得易于满足,温良恭顺,忽视现下的经济环境。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来有别,但实际上还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因此他提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商品化、伪民主化电视以“伪现实主义”的手段,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实现其心理控制工具的功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的批判霍克海默和阿诺多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启蒙》文化工业: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著作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以前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1、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2、文化工业本质赚取利润。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只热衷投资效果。3、文化工业扼杀了人们精神独立性。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4、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理论构建中,资本控制了国家、媒介、教育和意识形态,并利用它们达到扩大最大化利润、维持社会控制的目的;其手段是消灭个体的存在,并把个体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马尔库塞《单面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的批判马尔库塞《单面人》:大众传播媒介让人成为“单面人”,诱导人们在不断消费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虚假的需要”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这种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为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比如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爱他人所爱,嫌他人所嫌1、在马尔库塞看来,大众媒介通过广告等形式诱导人们在不断满足一种虚假需要。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是,在现代西方社会里,由于商人和传媒的共同操纵,人们把物质需求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一旦把追求物质享受这种“虚假的需求”奉为信条,实际上人们已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灵魂的中心”。人同产品的关系被颠倒了,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2、大众传媒参与制造的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和传媒文化本身,是包含着某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它削弱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让人成为单向人。而“强迫性消费”正是通过广告、通过大众传媒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不遇丝毫抵抗就进入人们的私人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完全改变,使之逐渐划一,削弱了个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个人自主性的丧失和个性的泯灭意味着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的消失。人们就自然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大众传媒所参与制造的文化工业产品在使人成为“单面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借助各种媒介和舆论工具,比如无线电、电影、电视、报刊、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对人们心理的控制和操纵,使人最终丧失那种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内在的自由”。人们把受操纵的生活当成舒适的生活,把社会的需要当成个人的需要,把社会的强制当成个人的自由,从而丧失了对现存制度的批判能力。机械复制主义(Mechanicalreproductionism):德国本雅明用语。作为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艺术的全部功能颠倒过来。人类在工业社会之后,进入了技术复制的时代,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现代艺术以机械复制为主导,摄影和电影、电视是其重要的代表。在技术复制时代,艺术从个别文化精英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但与此同时,大众所欣赏的已不是同一种艺术。以画为例,以前的人欣赏的是画家的画作本身(如毕加索的作品),但是在技术复制时代的大众欣赏的是画的机械复制品。(如毕加索画作的照片)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和著作WalterBenjamin(沃特•本雅明)(1892-1940)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便如此大规模地增加了艺术品的可展示性,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时代一样会突变其本性的质,复制技术使文化获得革命和解放,给无产阶级文化带来广阔天地MaxHorkheimer(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1968年《批判理论》大众文化的“大众性”从来不被大众直接所决定,相反它把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成为的那种人。工人阶级总是被新的大众文化方式所左右。评价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批判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消极意义时,必须指出,这种批判是一种悖论性的批判。对于绝大多数在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和被冷落的弱势人群来说,大众文化是他们最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消费的文化内容。我们不能以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平面化内涵、维持现存体制的保守性、遏制人的精神解放等等名义取消这些下层民众消费大众文化的快感和幸福。毕竟,从总体上说,文化从精英向大众转向,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现实把受众看得太过于无能,其实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存在一个选择性的。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气使的气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立场,未能认识到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文化的积极功能
本文标题:《法兰克福学派》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4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