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震概述(1)定义: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2)地震的结构(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重要概念)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1)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2)成因机制分类: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3)构造地震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3.地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前兆—主震—余震)(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地震结构示意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2)地震的结构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注意:(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示意图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震级大;地处大断裂带上;建筑物防震能力差。3.地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地震波分为横波(也叫S波,只在固体中传播)和纵波(也叫P波,气、液、固三态均可传播),前者传播较慢。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地震发生时,震中区人们感到地面震动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摇晃地震波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构造地震(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形成原因:地壳构造运动→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大的断裂活动构造带为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带状分布。)——多发的原因:位于地质构造断裂地带,地壳活跃,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较频繁,故地震多发。全球板块构造与20世纪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全球板块构造与20世纪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北京沈阳哈尔滨上海台北广州武汉昆明成都西安兰州拉萨乌鲁木齐中国历史上(1900—2004)地震震中分布图5.0-5.96.0-6.97.0-7.98.0以上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我国有四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地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和宁夏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2)分析此次地震损失较大的原因是什么?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海拔4000多米)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当地很多民居为土木结构,外墙用红土夯建,此次地震玉树县结古镇约有85%的建筑倒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级较大;震源较浅;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地震发生时间在清晨,大部分人还在睡眠,应急能力较差;海拔高,高原反应强烈,气温低,为救助带来困难;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1)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地震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说明GPS在地震预警中的作用。监测地壳运动教材P83加强地震预报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演练;………。为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性的措施?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发展科技,加强对地震预报预测,建立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及防震措施;健全灾害法规;加强国际合作如何防震减灾?海地与智利地震比较差异: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原因:智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人口密度小;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灾害》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1)成因: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2)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滑坡较易发生。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面塌陷;阻断交通,增加救援难度。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的类型。对抗震救灾的不利影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8.0级地震,除了造成四川省严重受灾,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七个省市也不同程度受灾。汶川地震后的山体滑坡(3)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因素因素?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诱发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读图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11.河流R的流向为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12.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A.火山喷发B.滑坡C.地震D.泥石流BB材料一:滑坡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以重力为主要的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发生发展的斜坡变形运动,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并且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等特点。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为: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这是滑坡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这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材料二:下图为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和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填入字母代号)。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原因是。答案:BCE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植被破坏严重,这些都为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根据材料,滑坡与雨的关系最为密切。试分析滑坡与降水时空分布的关系。滑坡一般发生在雨季,滑坡常发区一般为(全年、季节性)降水丰富的地区。暴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4)发生过程: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10年高考全国卷)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例如加固岩体——通过岩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非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如加强预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管理;加强公众的减灾教育——通过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及公众减灾教育等。(5)防御措施——减轻滑坡灾害的主要措施。5·12汶川大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堵塞河谷后,形成了许多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危险性最大.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加强监测;及时疏通河道;注意疏散居民。(1)简要说明图中堰塞湖的成因。(2)试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3)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山体滑坡、崩塌,堵塞河道形成。不利影响: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湖坝崩溃造成洪水危害。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材料:2008年5月21日上午10时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遇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堰塞湖?(4分)该地区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地震造成大量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积水形成众多的堰塞湖。(4分)(2)简要回答堰塞湖带来的危害?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危害: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淹没沿岸农田(耕地)、村落;进一步诱发地震,使湖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强;堰塞湖堤坝不牢固,易决堤引发洪涝灾害。措施:利用工程措施:在堰塞堤坝上开挖泄流(洪)槽;实施防御措施,做好撤离预案,随时准备进行必要的人口撤离;加强气象预报和湖区水文监测,建立预警系统。(研究性学习)2000年4月9日晚8时左右,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扎木弄沟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历时约10分钟,滑程约8km,高差约3330m,截断了易贡藏布河(河床高程2190m),形成长约2500m、宽约2500m的滑坡堆积体,其面积约5km2,最厚达100m,平均厚60m,体积约2.8~3.0×108m3。教材P82教材P82材料一:易贡滑坡发生位置材料二:滑坡发生前后卫星图甲图乙图丙图丁图(1998年11月28日)(2000年4月19日)(2000年5月4日)(2000年5月9日)材料二:滑坡发生前后卫星图甲图乙图丙图丁图(1998年11月28日)(2000年4月19日)(2000年5月4日)(2000年5月9日)(1)比较甲、乙、丙三幅图,简述易贡湖在滑坡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答案:湖水逐渐增多,滑坡堆积体阻塞了湖泊的下泄出口,而周围的冰雪融水和上游来水在不断增加。(2)对比甲乙两图,易贡地区的雪线有什么变化?简述其变化的原因?答案:2000年的雪线较1998年的雪线高度明显降低。原因是1998年为秋季时的照片,经过夏季的融化冰川量减少,2000年为春季时的照片,经过秋冬春季的积蓄,冰川量大。(3)灾害发生30天后,易贡藏布河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将可能导致什么灾害?答案:易贡藏布河水由断流到重新出现较大的径流。说明湖水已透过滑坡形成的坝体下泄,容易导致大坝溃破,对下游地区形成大的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5)易贡地区滑坡,利用了技术进行有效的监测,这种技术目前除了可以进行环境灾害外,还可以用于。答案:遥感资源探查材料二:滑坡发生前后卫星图甲图乙图丙图丁图(1998年11月28日)(2000年4月19日)(2000年5月4日)(2000年5月9日)(2009
本文标题:《地质灾害》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59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