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滦平三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题无题备课时间11.22上课时间教师姓名杨艳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2、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表现方法。情感目标: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重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习作者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表现方法。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个案补充一、引入:由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引入,畅想本诗的主题?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作者介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是一首以女性口吻抒写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写难以经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的哀伤。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三、出示学习目标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1、读诗,思考:诗所表达的感情?2、思考交流:全诗的“眼”是哪个字?五、再读古诗,理解内容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4.概括颔联的内容:爱情忠贞。5、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学生读诗,畅谈主题--相思二、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有才华、希冀出人头地,却又郁郁不得志。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四、2、“多情自古伤离别”五、2、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无期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3、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写出离别之苦。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个案补充“丝”即“思”,谐音。泪也因思而落。写出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无法相聚的痛苦如蜡烛自煎,不烧成灰泪不会流干。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现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6、颈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7、“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8、蓬山原指西王母的住处,为什么作者会说“此去无多路”?“青鸟”又借指什么呢?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但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结束,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七、小结: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需要。八、背诵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7、“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夜晚辗转难眠,以致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切、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板书设计无题首联:惜别之苦。颔联:爱情忠贞(名句)(无私奉献)颈联:想象对方尾联:作者希望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无题》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1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