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五数组李彦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积的近似数》。一、说教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时是在孩子们学完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以及求一个数的小数倍之后学习的内容,从横向知识层面讲,这一节属于本单元较为简单的一节,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基本内容,只需再次细心计算即可。从教材安排的纵向知识层面讲,本节课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的意义》第五课时便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孩子们已经会熟练得按要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并且和前面学习的小数性质结合起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教材这样安排层层递进,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吃透教材并非难事。在练习中一般都注明要求把得数保留几位小数,但是也有些题没有注明要求,而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本节课并非孤立存在的,近似数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且作者在设计本节课时也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找最切合生活的例子,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近似数的用途,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说学情上面已经提到过,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的意义》第五课时便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初学这一内容时,孩子们接受这一知识有些吃力,但是在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和分析后,孩子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得还很不错,知道了出现“约等”、“精确”、“保留”“省略”等字眼时都是让求近似数,求近似数的方法也不是固定的,遇到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保留形式,比如“进一法”和“去尾法”等,学生在之前也有所了解。比如钱中没有比分更小的单位,学生也知道了遇到钱的问题时就算题中没有要求,也应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值。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本节课帮助很大,有的孩子甚至自己经过预习就能掌握本节内容。三、说目标取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与小数乘法的估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是找一个接近于准确值的近似值,不同的是估算是为了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近似数后才计算;而取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则是把计算出来的结果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2.培养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以及取近似值后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四、说模式五、说教法: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根据小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练习法。五年级学生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积的近似值”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取小数的近似值过渡到取小数积的近似值,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六、说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小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下面我们先复习一下以前学的旧知识。(一)测评反思:本环节主要是复习利用“四舍五入”法将小数按要求取近似值,为后面教学新知识作准备。(二)独立尝试课本例题(三)导学探究:1.小组合作学习例1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积得近似值的问题来自于生活,计算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几位小数,计算钱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切纪要正确使用约等号。3.做一做巩固练习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感觉到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保留两位小数的解决问题方案。(四)星级评价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七、说板书:
本文标题:积的近似数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66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