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石伟平
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石伟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文化分析二.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课程分析三.“后示范”阶段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主要课题四.当前我国中高职示范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五.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一、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文化分析文化结构器物制度价值我所理解的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价值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2.校园文化必须是一种行动文化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养成教育之中体现在环境建设之中3.校园文化是需要守护传承的文化文化首先是一种理念,通过实践反复强化之后,还需要解决好文化守成和创新的关系,才能持久稳定。1.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作为“工具”的职业教育没有“人”的职业教育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内部(中高职衔接的)“直通车”教育内部(与普通教育)“立交桥”教育外部(与劳动制度)“职前职后一体”——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劳动人事制度(聘用、薪酬、晋级)NQF——SQF——CQFSHANGHAIQUALIFICATIONFRAMEWORK上海资格框架(SQF)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薪酬体系APLAPL上海思路: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培养方案,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学制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本院校向应用性本科转型,培养大批技术应用性人才——面向产业需求办学,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学位制度,培养创新型的高技术专业人才——采取“双基地、双导师、真项目”的人才培养模3.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投入、实施、评估都需要国家制度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岗实习都需“跨界”,不是教育部长发个文件就OK的事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形式;定岗实习更是“异化”4.“跨界”的职教协调机制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其他部门)教育内部的协调(中高职、与普教、高教)中央、地方与学校谁来管?谁来协调?用什么机制来协调?“跨界”的“圆桌会议”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建立定期的“跨部门圆桌会议机制”(一)理由职业教育“来自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和产业部分的合作。当前职业教育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不顺。虽然当前不定期地会召开七部委会议,但并未就职业教育形成“定期、定责”的跨部委协商机制。虽然教育部门力图牵头建议起跨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但却因为教育部门行政力的有限,难以统筹其它部门,也就无法形成具实质性的跨部门合作机制。跨部门合作是国外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二)措施跨部门圆桌会议从中央到地方分别由国务院副总理、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召集,由各级发改委与教育部门共同筹划,改变以往教育部门行政力有限的尴尬局面。跨部门圆桌会议要形成固定机制,即与会人员固定、与会时间固定。与会人员应当包括相关行业部门主管、行业协会或大企业代表、中小企业代表、职业院校代表等。跨部门圆桌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对职业教育进行规划、推动职业教育项目的开展、协调跨部门关系并整合资源。5.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行业管标准,行业管准入但是在中国谁是行业?在行业指导力不足的情况下,有何替代方案?区域内核心企业?!校企合作的困境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环节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没用校企合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定岗实习、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目前的问题:我们爱企业,可是企业不爱我们企业的心理:参与了,我有什么好处?不参与,你能拿我怎么办?以财税政策等举措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一)理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实施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必须以校企合作为条件。然而,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很不理想。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参与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以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如法国、爱尔兰、丹麦等实施了“税收-拨款制度”;英国、美国等用“津贴”方式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补助。(二)措施实施职业教育的“税收-拨款制度”,使企业“必须参与”。向企业预先征缴一定份额的税收,企业在履行相关培训义务后即可获全额退税。明确企业的参与义务,使企业“不难参与”。细化具体的参与义务,向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向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不仅退税,而且提供经济和社会奖励,使企业“参与有利”。6.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看什么?(驾校)---师资---设备设备好解决主要的问题在于师资二、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课程分析1.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传统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师现代概念---专业建设(中国的话语)---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作为体系的课程(curriculum)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说起)---作为一门课的课程(course)改革(需要从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说起)作为一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2.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趋同发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的尴尬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仍不清楚中职培养目标: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高职的高技能“高”在什么地方?是“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什么是“心智技能”(mentalskill)?--人们顺利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问题所运用的智力活动方式。如果是“操作技能”,高职生比中职生“高”吗?给中职造成的困惑高职培养什么人才?高职与中职之间层次上是区别在什么地方?“高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中职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在培养目标上它们与“中职”的区别到底在哪?目前的中高职定位十分不清!中、高职的定位不清,直接影响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因此目前中高职定位不清,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这场课改的成败。培养目标重在“首岗适应”还是以后的多岗迁移?开发过程中向谁调查?行业专家一线操作人员一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经理企业老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3.职业院校学生的“多元化”出路问题原来,中职生的出路比较单一,毕业后主要就业。但在“高职”蓬勃发展的今天,相当数量的中职生希望毕业后继续学习,选择“升学”,升入“高职院校”。原来,高职生毕业后主要就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也给高职生的“专升本”提供这个可能和更大的空间;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希望毕业后继续学习,选择“升本”;在发达地区也有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或到海外留学。职业院校学生出路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因此,当前的课改在考虑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把学生的“升学目标”、“留学目前”、“创业目标”也考虑进去。当然,作为职业教育,“就业目标”仍将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什么是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这样的学校一定能成为学生、家长首选的“名校”,一定是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因此,在职业院校的高年级,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的发展需求。4.专业建设:建“超市”还是建“专卖店”?职业院校谋求“量”的发展,扩展规模时,确实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开“超市”,因为学校的专业数量决定着学校的规模。但是,在职业院校谋求“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今天,在专业建设上要开“专卖店”!因为只有“专卖店”的商品才有“质量”,才有“品质”,才有“特色”。如何建“专卖店”?职业院校当前应该抓住机遇按“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出有特色、有品牌的“专卖店”!强化“特色精品专业”建设意识,一个特色精品专业有:若干门“精品课程”若干位“教学名师”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一批成系列的“教学成果”去争取“教学成果奖”5.学生文化基础更差与职业院校文化课功能的重新定位观点一:为学生更好的生涯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观点二:为学生将来多次就业,必须加强文化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如何有效地加强?----在校生文化基础差----语数外是他们最可恨的科目----厌学,不想学!----基本上采取“放弃”态度我的观点:应强化职业院校文化课的服务功能——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目前文化课要解决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国际邮轮工作英语与服务外语改革设想高职“大学英语”从“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NICPURPOSE)到“专门用途英语—职业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中职文化课的分层教学6.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专业实训设备设施不齐不全专业实训工位数台套数不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顺序倒置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的脱离我们职业院校开设的许多专业,“既没有会开车的教练,也没有车子让学生练”,在这样的“驾校”里,学生能学会“驾车”吗?刚刚学会开车的“双师型教师”成不了好的“教练”;“双师结构”才是解决之道!7.实训配套问题在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虽然各职业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是这些实训场所的建设并没有很好“关照”“项目课程”的教学需求,与之相配套,所以到使用时“很不顺手”。校内实训场所应该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如果在建设过程中不及时调整,将来势必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教学环境也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8.“双证融通”与“证出多门”职业院校的专业标准如何劳动部门的能力标准对接?与哪个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证出多门”如何“融通”?——“证出多门”如何“职前、职后一体”?应该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这之前可以与劳动力市场或者当地核心企业最认可的权威证书接轨开发“双证”课程与教材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效用建立与技能等级挂钩的企业“用工制度”与企业“薪酬制度”9.教师的课改准备问题(1)教师的首要任务转变观念:人才观——职校生也有“才”,也能“成才”学生观——职校生也“可爱”、“可教”教师观——具“双师素质”的“教练”才是合格教师教学观——“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理实一体”课程观——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践导向质量观——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就业,而且可使其职业生涯持续发展(2)要明白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项目教学”?为什么要“理实一体”?多年的“课改”、“教改”多动症已经引发了教师的课改“疲劳症”。(3)要会使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开发出来后,这样的教材如何正确地使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项目课程开发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深入到教材,但是有关项目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不够,许多课改实验学校老师还不知道“项目课程”怎么教?10.教师的课改激励机制问题虽然当前这场与“项目课程”为中心的职教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是在职业院校目前一线教师的“参与度”并不高。除了观念、方法问题之外,没有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是其中
本文标题:当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石伟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0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