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多层建筑围护结构窗口热桥传热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层建筑围护结构窗口热桥传热分析姓名:李玉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热能工程指导教师:孙刚20070119多层建筑围护结构窗口热桥传热分析作者:李玉梅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温华多层建筑围护结构外墙角热桥传热分析200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建筑节能变得越来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对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紧张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广泛采用保温方式,但保温后从热桥散失的热量却是不容忽视的,若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建筑热桥传热情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国内外建筑节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几种典型结构多层建筑的外墙角热桥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测量,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NT对热桥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稳态和非稳态的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各热桥的影响范围和内表面温度,并提出了降低外墙角热桥影响范围的改进措施。根据典型结构的外墙角热桥在不同保温条件下的内表面温度的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采用外保温方式时,热桥内表面的温度波动较小,更利于提高室内人员的舒适感。数值计算的分析结果与节能检测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研究墙角热桥的传热性能是切实可行的。2.期刊论文盛伟东.孙刚建筑围护结构窗口热桥传热分析-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9,(7)通过实验检测数据分析外窗周边墙体的传热状况和热桥的影响范围,并与理论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提出削弱窗口热桥的措施和建议.3.会议论文李琼.吴金顺.张伟捷基于Dest模拟办公建筑冷负荷的传热分析2008本文建立了一个住宅类型建筑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室内冷负荷与围护结构及内扰的关系,并基于Dest软件对住宅建筑室内的冷负荷与围护结构和内扰的关系进行验证,找出了冷负荷与传热系数的拟合关系式,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参考。4.会议论文黄晓曼外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传热分析2006玻璃对于建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采光材料,但是由于它的材料特性如密度脆性等等,还有它对太阳辐射的特殊的透射性能,使得它在外围护结构中难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现代建筑往往用玻璃作为建筑立面或顶面的围护部分,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试分析常用于建筑的几种玻璃在我国北方气候不同外环境条件下的传热过程,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5.学位论文刘鹏飞高层建筑混凝土柱热桥传热分析2007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其中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对高层建筑节能的研究,尤其是对高层建筑热桥传热情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建筑节能向第三阶段,即节能65%阶段迈进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实际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热流计法对哈尔滨地区三栋高层建筑混凝土柱热桥进行了检测,计算出传热系数。然后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实测热桥的温度场进行模拟,直观的表示出温度分布情况和热流的流向。对温度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热桥的影响范围。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柱大小和形状的不同,通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得出混凝土柱采用聚苯板外保温的经济厚度。本文根据哈尔滨地区气候特点和建筑热桥传热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可供相关建筑节能研究、设计和推广应用时参考。6.期刊论文张建琴.杜家林.李胜英.张雪茜.陈颖.马彪.李小迪多层住宅建筑不采暖楼梯间传热分析-天津建设科技2005,15(6)多年来,天津地区住宅建筑楼梯间普遍不采暖,随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贯彻实施,楼梯间从开敞式改变为封闭式,且楼梯间的屋顶、外墙、外窗和外门的保温性能随着节能设计标准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因此,尽管楼梯间不采暖,楼梯间内的温度也在随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提高而上升.由于设计人员在计算建筑物耗热量和采暖设计热负荷时,都要用到不采暖楼梯间的温差修正系数,以下针对不同建筑节能阶段的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1.2℃和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wn=-9.0℃条件下,对不采暖楼梯间的传热进行分析,从而给出温差修正系数.7.学位论文王宇航地源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的研究2006热泵技术的发展因其为新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采用热泵装置节能,不仅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还能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热泵的发展历史以及热泵的工作原理,介绍了根据热力循环形式的不同和根据热源不同而进行的热泵的分类。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和模型建立以及适合实际需要的地下换热器的设计方法。第2章针对地下埋管换热器,介绍了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分类、材料和管径,分析了地下埋管换热器的性能影响因素。对常用的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逐一进行了介绍。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对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的使用关系重大。所以对地下换热器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在第3章,通过对匀质的半无限大物体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不同深度、不同时刻下的土壤温度场的表达式。为了简化计算,便于理论分析,对于钻孔以外土壤部分的传热分析,需要采用非稳态的传热模型分析研究。而在钻孔内部,包括回填材料,管壁和管内传热介质,与钻孔外的传热过程相比较,由于其几何尺寸和热容量要小得多,而且温度变化较为缓慢,因此通常可以忽略其热容量的影响而按稳态传热过程来考虑,建立了钻孔内的一维和二维的热阻模型。论文的第4章对传热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钻孔内,二维模型和一维模型一样,随着钻孔半径的增大,U型管内流体至钻孔壁的总热阻在变大;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钻孔内总热阻越小。不过,一维模型忽略了钻孔周围土壤导热系数和钻孔中心到U型支管中心的距离的影响,二维模型则很好地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第5章主要提出地下换热器的设计方法,本文以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还没能解决,有待进行深一步的研究。8.期刊论文张云霞.孙三祥.张健青藏铁路不冻泉站太阳辐射下墙体传热分析-煤气与热力2010,30(2)以青藏铁路不冻泉站建筑物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太阳辐射条件下不同朝向建筑墙体外表面向内侧的逐时热流密度,这部分热量利用价值较高.应充分利用太阳能对供暖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和制定运行方案,实现建筑节能.9.学位论文郁文红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2004建筑节能是一个世界性潮流,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起步时间晚、水平低,因此本课题是国内亟待深入开展的一项前沿应用型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有谐波反应法、反应系数法、有限差分法对复合墙体非稳态热工性能进行了计算,同时进行了节能效果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对内外保温墙体构造柱热桥进行了二维非稳态传热分析并对热桥的传热损失进行了比较.对华北地区建筑物冬季南壁面的逐时太阳辐射照度、典型居住建筑南向房间的南外窗逐时得热进行了计算,通过与房间逐时热负荷的比较分析华北地区冬季建筑物的太阳能利用.首次提出了建筑玻璃系统全年太阳辐射节能的新概念,即太阳辐射综合节能效率SEC计算式,将建筑玻璃系统的夏季遮阳节能和冬季透光节能折合成供暖空调系统设备的一次能源节约收益后选择确定遮阳系数,有利于华北地区建筑玻璃系统遮阳系数的选型优化.本文根据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建筑节能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建筑节能理论与应用研究,旨在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展开,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可供相关建筑节能研究、设计和推广应用时参考.10.学位论文程玉蓉用于建筑节能的相变蓄热材料热性能研究2006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节约能源己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相变材料在发生相变的过程中吸收或者释放热量,在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和空调采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相变材料发生相变过程将能量储存起来,待需要时又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还可以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将相变材料使用到建筑围护结构中,利用围护结构吸收和蓄存白天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避免室温过高,在夜间释放这些热量,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可以降低建筑采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实现建筑节能。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变蓄热材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硫酸钠水合盐为相变材料,它是中低温相变材料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许多化工过程的副产品,价格便宜、熔解热较大、导热系数较大。但硫酸钠水合盐在相变蓄热过程中,存在相分离,过冷等问题。在硫酸钠水合盐中添加增稠剂和成核剂可以有效解决其相分离和过冷问题。本文对活性白土、羧甲基纤维素钠、硅藻土等不同增稠剂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现象,选择活性白土作为实验增稠剂。对不同成核添加剂进行实验研究,水合盐混合体系在加入硼砂的基础上,再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可以克服过冷现象,而且混合体系相变温度仍能保持在31℃。对硫酸钠水合盐混合体系添加氯化钠进行了实验研究,混合体系随氯化钠含量的增加,相变峰点温度逐渐降低。通过控制混合体系氯化钠的含量,可以制备不同相变温度的蓄热材料。论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对混合体系潜热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添加纳米二氧化硅的混合体系潜热最大。本文最后对相变蓄热材料应用于建筑墙体进行了传热分析,用简化的墙体结构对普通单墙和蓄热墙体在外界温度波作用下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效果对比。本文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相变蓄热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及实际用于建筑结构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实验结果和理论依据。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e823beb0-e64a-4505-8d12-9de300c09a56下载时间:2010年8月31日
本文标题:多层建筑围护结构窗口热桥传热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