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
1生态自然观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态自然观,他们在早期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我们不可忽视生态破坏问题,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出发,具体分析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遭遇的生态问题,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可持续发展方法。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引言: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并且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倾其一身的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不仅仅研究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还关注并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他们在著作中已经关注了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是在工业文明刚刚发展的时期,但是,他们已经关注到人类的发展不能靠破坏自然来取胜,为我们今天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的积淀,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1]。这些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理。1.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关于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始源地依寓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必然地要进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作为人的外部环境的自然,首先主要地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即活动要素。这是在外部自然条件下把人自身的自然能力激发起来的自然,是人的自身自然支配外界自然物质的自然,是两种自然在人的活动、人的劳动中2的统一[3]。在这里,自然毫无疑问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但又不是作为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素相并列的单独的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中。1.2人与自然以劳动为中介相互改造恩格斯说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立足点。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劳动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4]。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人使自然变化,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变化,二者相互作用。那种利润驱动下的,以对自然单方面的征服为价值追求的,只考虑向自然索取,完全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扭曲。恩格斯又特别警告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然无情地报复人类。人类活动的每一步成功,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越是受制于自然,实践愈深入,受制愈深刻;而受制愈深刻,认识的难度就愈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我们在劳动中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只有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免遭自然的报复[5]。1.3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利润驱动下的生产,以对自然的征服为价值追求。在资本家来看,只要生产能为自己带来利润,就可以不顾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是资本家的这种短视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的破坏。马克思强调,要立足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2.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1生态自然观内涵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人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然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相统一的平衡[7]。所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2可持续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实践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给我们昭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图景,他们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产活动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以人为核心,以人与自然生态的统一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它跟已往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扭曲为前提的发展模式有着根本区别,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考和积极发展,它克服了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人的使命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全新发展观。选择这种发展观不仅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自觉运用和发展[8]。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付出的代价相当惊人。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经济GDP增长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取的。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致使土地退休和破坏,主要表现为:第一,水土流失逐年加重。建国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增加到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6%,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万-600万亩,4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33.3%。第二,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森林生态衰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乱砍滥伐等活动的干扰或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使原生森林生态遭到破坏,从而使其向退化过程发展。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是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土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从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森地质量不高。(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中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仅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淡水环境是我国最紧迫、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淡水环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集污染、资源和生态问题于一身,是中国当前环境危机和集中体现。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污水排放量600多亿吨,其中80%未经适当处理排放进自然水体,致使全国的75%的湖泊受到污染。(4)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在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的不到1%,人口集中、机动车较多的特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相对较重[9]。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普遍关注。传统发展观导致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传统的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扭曲的发展观。生态意识也称环境意识,它的核心是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反省和对生态危机的觉醒。它能够使人正确认识,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不仅能注重生态保护,而且能在社会上宣传营造一种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4.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中国也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10],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同年,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方案,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性发战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1)提高人口质量是关键。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人口和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5的终极因素。环境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中国的人口众多,整体素质较差。这种人口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在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提高人口质量。这样有利于加快经济建设速度,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2)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污染的治理投资是执行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然而,正是由于我们在重视治理的同时没有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才会造成新的污染。所以我们在积极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给达到环境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上的支持,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经济惩罚。(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要加大对科研的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吸收、消化、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教育。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人才潜力大国,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我国的人才,则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消除贫困。贫困和环境污染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大多数贫困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优先发展那些投资小、经济效益好、见效快但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这种短期行为虽使落后地区获得了经济利益,却也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包袱。贫困也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实施的一大障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任务。扶贫应该依靠利·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扶贫开发应该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增加扶贫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加强脱贫能力建设,把生态效益、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0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