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易医同源--------八卦针之脐针李影孙术婷何为“医易同源”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2019/11/6八卦的起源本义是绳结。结绳记事时代,在一根绳索上分段打结,表示一定含义。以原始日冕观察日影变化时,用了八根绳索,每根分三段,段中打结。由于用了八根绳索,八卦曾经叫“八索”。八根绳索挂成一排,由八挂而有八卦,绳索的三个结成了卦的三爻,代表一个观察记录的三个要素。何为“八卦”八卦即用8个符号来表示8个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节气。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表示方法: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2019/11/6爻: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2019/11/6•六爻熟透,八卦精通。--《梼杌闲评·明珠缘》•爻者,言乎变者也。--《易·系辞上》•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说文》•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易,爻法之谓坤。--《洪武正韵》2019/11/6•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八卦是以阴阳符号反映客观现象。•二爻的本义:“爻”,皎也。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交会(日月交会投射)。“爻”代表着阴阳气化,由于“爻”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气化的始祖。•“-”性刚属阳,“—”性柔属阴。万物的性能即由这阴阳二气演化而来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根据天地万物变化发明的八卦图。伏羲时代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天动地静”即动为阳静为阴。“气终而象变”即事物走到终点(极端)则变向反面,所以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济济。乾为天是南代表一,兑为泽是东南代表二,离为火是东代表三,震为雷是东北代表四,巽为风是西南代表五,坎为水是西代表六,艮为山是西北代表七,坤为地是北代表八。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亦名“文王八卦”,相传是周朝的周文王所绘,是后天事象的八卦,以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后天八卦:以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说卦》中“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在《说卦》里的帝即是指太阳,整个后天八卦就是一个太阳的升降过程。太阳的上升代表阳的释放,太阳的下降代表阳的收藏,这就是《内经》里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过程。象征节气: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八体:头、口、目、足、手、股、耳、腹。八性:健、顺、悦、动、丽、险、止、人。八个脏腑:心、肝、脾、肺、肾、胆、大肠、胃。2019/11/62019/11/6八卦针与脐针:•八卦针法是以后天八卦理论为指导,通过针灸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脐针,顾名思义就是在脐部实施针术,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脐的分部及命名:脐蕊: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脐壁:脐孔的周缘壁脐谷:脐壁与脐蕊相连的皮肤凹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脐针的进针定位原则:•压痛点定位进针法•寻找皮下结节法•五行生克制化法•八卦定位进针法八卦定位进针法: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就此方位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定下离、坎、震、兑、坤、乾、巽、艮八个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一般取兑位(即右位),就是将针在脐部的右壁刺入,方向朝外,呈放射状,留针数分钟。如肝病则取震位(即左位)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方位:一种空间概念,它包含了方与位的两种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之一。方与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是对天而言,位是对地而言。方指的是天体(主要是指日月)运行的特定区域,位指的是大地的不同位置。随着天体的不断运行,方发生了改变,大地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称其关系为方位。方的分类:•二方:最著名的二方是中医的阴阳学说,仅阴阳二项就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在天分日月,在日分昼夜,在人分男女,在季分春夏与秋冬。有静与动、上与下、黑与白、刚与柔、正与负、外与内、左与右、仰与俯、开与关、进与退、亢奋与空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四方:最常见的四方分类是四象,即易经中的老阴、少阳、少阴、老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四方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四,如空间的上下左右,季节的春夏秋冬,方位的东南西北,人类的男女老少,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如果阴阳是将万事万物一分为二,那么四象就是将事物一分为四。与阴阳相比四象更加详细,更加具体。•五方:常用的五方就是五行,五行是中医的基础,阴阳为体,五行为用。其实五行的实质就是阴阳的不同阶段表现,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虽然是五种不同的物质,但分别代表阴阳的不同阶段,如阳在生的阶段就是木,在长的阶段就是火,在收的阶段就是金,在藏的阶段就是水,在生长收藏的转换过程就是土。•八方:最常见的八方分类就是依照《易经》里的八卦来分,分别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分类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与上述几种分类相比其更加细致,更加一目了然。2019/11/6•位就是指位置。单人部做一个立字,有停留的含义。•所以方位联在一起就是人停留的那个方向和位置,方是方向,位是位置。原始的位,指的是十二地支,而十二地支的实质也是阴阳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十二地支也是阴阳的一个循环图,所以说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即阴阳为本。•脐针疗法的方位就是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因为脐针的治疗是定位治疗,它的进针都是以脐蕊为中心,放射性的斜刺和横刺,故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这种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并非是随意的,是根据病人的阴阳盛衰和疾病的分方归类来决定的。•脐针治疗采用的是五方与八方相参的方法,五方是采用五行的归类,八方则是采用后天八卦的分方归类。•五方和八方与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关系,临床就是利用这种关系来进行治疗的。•五行与后天八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后天八卦中的乾与兑都是五行属金,震与巽都是五行属木,艮与坤都是五行属土,离属火,坎属水。•震巽是阳在生的阶段,离是阳在长的阶段,坎是阳在藏的阶段,而艮和坤则是阳在生长收藏的阶段的转换过程。脐针疗法方位补泻的应用:(1)比合之法:比合之法又分大比合与小比合,无论是大比合还是小比合,其在临床上作用都是平补平泻。•大比合之法:所说的大比合就是本位之病刺本病之位,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八卦本位是兑金,在治疗该系统疾病的时候,针刺脐八卦的兑位,这就是大比合之法。兑金病变取兑金方位,以金助金,兄弟相帮,以多取胜,用于虚实难辨之证。•小比合之法:所谓的小比合就是本位之病刺本病之表里关系位,也是临床上经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肝病的脐八卦的本位是震位,在治疗肝病的时候,因为一些其他原因,不能针刺震位,可改为针刺巽位,震为阳木,巽为阴木,震主肝,巽主胆,肝胆相表里,这就是小比合之法。(2)我生之法:利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采用我生来减弱病势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多用于实证,其作用为泻。•中医说“生我者母,我生者子”;“生我则我强,我生则我泻”。•例:肺实热证引起的咳喘可针刺脐八卦坎位,因为坎属水,而脐右兑位属金,金生水,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针刺坎水,让该区活跃起来,以减弱其母兑金的病势,兑金自然虚弱。(3)克我之法:用克法制邪,临床作用为泻。•肺实热咳喘者采用脐八卦离区进针来克制肺邪,离为火,以离火克兑金。离火为目,为心;兑为气管,为肺。•在现代医学里很注重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心脏为人体之动力,只有一个健康的心脏,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才能完成大小循环。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健康,一般来讲他的肺部疾病也较容易治愈,反之则难。所以在治肺金之病时,先强其心火来克制肺金,克我则我弱。(4)生我之法:生我之法为补,用于虚证,病久体虚等致该病的脏腑虚弱,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虚者补之。•如肺虚久咳病人不仅可用针刺脐蕊(五土居中),也可取艮位、坤位,这两个位也属土,培土生金,都可起到补母壮子的作用,补脾胃之气壮肺气。大比合,取本脏。小比合,用表里。资源利用选我生,引离补艮有别情。我虚弱,用生我者能补益。乾补坎,离需巽。坤能补兑土生金。补震要用坎加艮,卦中玄机秘密真。火大盛,请克我者来施刑。巽克艮,震克坤。依此类推理数明。坎火若在膀胱里,要取艮位再叮咛。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易经与中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0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