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城市广场的发展欧洲语言当中的广场一词要追溯到古希腊词“Platia”,它当时意味着宽阔的路。与之相类似,拉丁语中的“Platea”原本指房屋之间的“宽阔空间”,是一种关于道路和内庭院的表达用语。另一个拉丁词“Plato”意指“平坦的面”,这与意大利语的“Piazza”十分相似。古典语言的表达反映出广场概念中道路起源的倾向。法语的“Place”,英语的“Place”以及德语的“Platz”等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或拉丁语的源头。而现代英语中表达广场的用词“Square”首先意味着“方形”、“方正”或“平方”,广场的概念来源于“方正物”,这种表达已经暗示广场的某些空间属性以及数学含义。德语的广场“Platz”一词指城镇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开阔场地。在德语的口语中,它不仅意味着被建造物“空出的场地”,同时也简单的表达“可利用的空间”。从德语的语言表达上可以观察出“广场”概念中两个有相当价值的属性:可利用性和空出。一、城市广场的概念背景从城市的角度看,作为城市空间形态节点的城市广场,是塑造城市个性和标志性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性广场一般由建筑物围合,并使周边地区域相联系成整体。任何一个城市广场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二、西方城市广场发展简史古希腊广场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中心广场,人们称作Agora。这里既是法庭、议事厅等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又是一个自由贸易市场,也是思想、文化交流的集散点,社会生活在此层层展开,民主在此得以体现。据说众多的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常常在此信步闲游,西方世界的哲学思想也在此起源。这样看来,广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希腊有句格言“场所自具力量”它表达了古希腊人对场所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相信人们生存有赖于肉体上精神上与其所处场所的和谐关系。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Agora,Assos)是一座型制较为成熟的梯形广场,两边有敞廊(stoas),空间较封闭。这些敞廊沿着广场的一面和两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主要用于商业活动。敞廊是希腊人的一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创造,它成为丰富和统一广场面貌的主要因素。这种统一立面的手法形成了良好的典范作用,为今后的广场立面处理奠定了基础。阿索斯中心广场古罗马广场罗马的城市里,一般都有中心广场(forum)。尤其到了罗马帝国时期,为了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的需要,陆续建造了一些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纪功柱等建筑。奥古斯都皇帝首次用建筑物形成罗马广场,在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空间的两边建起给雄辩家用的拱廊,并在端头以为战神建的一座庙为底景(vista)。此时,建筑物的位置不再与自然环境相呼应,而恰到好处地与广场场地的外轮廓线相合。这种新的罗马广场不大注重单独的庙宇,而注重整体的设计。广场演变共和时期自发形成的,布局比较自由,没有明确的轴线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帝国时期帝王炫耀其功绩的纪念碑严格规划设计而成,对称的围合平面。神庙和雕像是在共和时期陆续零散建造的。完全开放,城市干道从它穿过。它的构成和布局鲜明地反映出罗马共和制的特色。罗曼努姆广场帝国广场古罗马从共和制转向帝制,历史变化清晰地表现为广场从公共活动场所变为皇帝的个人的纪念物,从开放的变为封闭的,从自由的布局的变为轴线对称的,并且以皇帝的宇宙作为整个构图的中心。恺撒广场恺撒广场头一个定下了封闭,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新形制。这形制显然借鉴了古希腊晚期的庙宇。广场上各个建筑物失去了独立性,被统一在一个构图形式之中。这个广场宣告了罗马共和制的结束和帝国时代的来临奥古斯都广场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最终击败了共和派的反抗,建立了个人独裁。并成了古罗马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恺撒广场旁边又造了一个奥古斯都广场。庙宇是献给奥古斯都的本神——战神的,同样采用围廊式。墙外是贫民窟,墙里是大理石的建筑物,布满了金光闪闪的雕刻,社会的对立反映得十分尖锐。图拉真广场图拉真统一罗马全境,把皇帝崇拜宗教化。建筑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制参照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多层纵身布局。图拉真广场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泰塔斯凯旋门图拉真凯旋门和浮雕纪功柱的构思院子小,柱子高,尺度和体积的对比都异常地强烈。为了进一步夸张柱子的高度,浮雕带渐上渐窄。下面宽1.25M,上面只有0.89M。院子左右都是图书馆,有楼梯登上他们屋顶,可以在那里观看上部的浮雕。君士坦丁凯旋门从罗曼努姆广场到图拉真广场,形式的演变,清晰地反映着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然后皇权一步步加强直到神化的过程。西欧中世纪广场中世纪的集市广场继承古希腊的这一传统,它常常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原动力,它也因此主宰着城市的空问结构。在锡耶纳、佛罗伦萨、吕贝克以及许多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以集市广场为中心向外扩展而形成了城市的格局,无论是经过多年生长形成还足一次规划建设的城市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圣彼得广场广场上中心的南北两侧有两座对称的喷泉,大小相似,各高14米,分别建于1613和1677年,右边的是贝尔尼尼所建的复制品。柱式四排巨大的“多立克式”圆柱形成了两个半圆形柱廊,柱廊内被分成了三条走廊。柱廊顶部的平台上140个圣像雕刻,生动形象,极为壮观,据说都是历史上罗马天主教会的殉道者。壮观的教堂大圆顶廊角方尖碑两侧各有一个白色圆盘标志,站在这点上向柱廊望去,原来四行交错排列的柱廊变成了一排,这就是贝尔尼尼大师精心设计的透视效果。站在圆点看,果然柱廊内仿佛只有一排柱子了...广场中心则竖立一座古埃及方尖碑,算上基座高41米,重350吨,碑尖上是十字架造型。据说是在公元37年从埃及运到罗马的,难以想象那时得动用多少劳动力才能把这个大家伙千里迢迢的运来...教堂左右上方各有一个钟,左边的是罗马时间,右边的是国际标准时间广场左边的雕像就是这里的主人-圣彼得(SanPietro),圣彼得手握金钥匙,寓意天堂之门由他开启。耶稣为他起的名字“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在耶稣遇害后,圣彼得到罗马继续传教。但不幸的是他被暴君尼禄抓住,被处以极刑。临刑的那一天,他只讲了一句话:“我比不上我的老师,请让我倒着死。”于是他便被倒钉在十字架上悲壮而死。彼得被钉死在十字架后,基督徒在他的坟墓上建了座小小的神龛,随后建起了教堂,直到16世纪才由教皇Giulia二世下令改建,历时120年,最终形成这座宏伟的教堂。圣彼得不仅是耶稣的首席大弟子,同时也被后人追认为第一界教皇。广场的右面的雕像是耶稣的门徒-圣保(SanPauline),曾经奉命追捕耶稣而最终被感化,皈依了基督教。他右手中所提的剑暗示着他最终的结局是因为信仰而被砍了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广场文艺复兴之后的城市造型夸大了开放空间在城市里的作用,特别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广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集市广场,成为新的城市主宰,只是它们从地位上看,己无法与集市广场相提并论,它们主要起着展示的作用,与城市生活明显地缺少关联。安农齐阿广场佛罗伦萨的安农齐阿广场(PiazzaAnnunziata)是早期的、最完整的广场。它是矩形的,在长轴的一端是初建于13世纪的一座安农齐阿(SantissimaAnnunziata)教堂。它的左侧,是勃鲁乃列斯基设计的育婴院,轻快的券廊形成了广场的立面。后来,阿尔伯蒂改造了教堂的立面(1470~1477年),给他7开间的券廊,同育婴院的立面一致。1518年左右,广场的右侧造了一所修道院,立面重复育婴院的。于是,安农齐阿广场的三面都是券廊,建筑面貌就很单纯完整。教堂不高,主导地位不很突出,由于广场中央加了一对喷泉和一座斐迪南大公(granddukeFerdinandoD的骑马铜像,强调了纵轴线,才使它的地位有所加强。广场前一条将近10m宽的街道,斜对着主教堂的穹顶,把广场同全城的制高中心联系了起来。安农齐阿广场宽大约60m,长大约73m,三面是开阔的券廊,它们尺度宜人,风格平易,因此广场显得很亲切。卡比多广场(罗)(1540--1644)米开朗基罗梯形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广场的正面是元老院,是早就有的旧建筑物,历经改建。它右侧有一座档案馆,也很古老,二者不互相垂直。1450年,重建档案馆于原址,1564年,照米开朗琪罗的设计加以改造。1644—1655年间,照档案馆的式样并与它对称在左面造了一座博物馆。因此广场的平面呈梯形。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广场是不对称的,卡比多山市政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配置的广场之一。罗马市政广场鸟瞰罗马市政广场内廊波波罗广场(罗)(1550)放射式广场中央方尖碑.罗马波波罗广场的平面罗马波波罗广场罗马波波罗广场的立面圣马可广场(16世纪)复合式广场1)空间组合方面:三个梯形广场组成封闭的复合式广场。2)设计手法:梯形广场有良好的视觉效果。3)结合自然环境:四周采用外廊与水城风光呼应。4)艺术处理方面:有节奏有主题,四周的建筑使用了统一的母题--券廊,建筑中心是圣马可教堂,高耸的钟塔起对比作用。5)比例尺度宜人:从西面进入广场,券门匡出一幅完整的广场建筑画面,建筑群之间的大小与高低的组合适度。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平面A.圣马可教堂B.公爵府C.圣马可钟塔D.旧市政大厦E.新市政大厦广场中心是圣马可教堂。主广场------在教堂的对面,封闭式,长175米,两端宽度分别为90米和56米,周围是下有券柱式回廊的房屋,是该城的宗教,行政和商业中心次广场------在教堂南面,开向亚德里亚海,南端的两根柱子划出了广场与海面的界限,是海外贸易中心。小广场------在教堂的北面,是主广场的一个分支,常是市民游憩,约会与自由集会的场所。大钟塔------在教堂的西南角附近,高100米,始建于10世纪,在构图上起着统一全局的作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鸟瞰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广场旺道姆广场(PlaceVendome,1699~1701年)是于·阿·孟莎设计的。平面长方形(141mXl26m,一说213mXl24m),四角抹去,短边的正中连接着一条短街,它的建筑同广场上的一致。广场上的建筑是3层的,底层有券廊,廊里设店铺。上两层是住宅,外墙面作科林斯式的壁柱,一通两层,配着底层重块石的券廊,是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构图。不过,屋顶是坡顶,有老虎窗,还是法国传统建筑的残迹。广场两侧的正中和四角,檐口上作山花,使轮廓略略有起伏,标出了广场的横轴线。就在纵横两个轴线的交点上,立着路易十四的骑马铜像。南锡广场(1752-1755)长圆形+狭长跑马广场+长方形广场空间组合有收有放、变化丰富、又很统一南锡广场群18世纪上半叶和中叶,法国的城市广场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封闭的了;不再简单地用一色的建筑物包围一个空间。新广场的设计手法丰富了。一个重要的代表是洛林(Lorraine)首府南锡(Nancy)的中心广场群。它的设计人是勃夫杭和埃瑞·德·高尼(1705~1763年)。中心广场群是由三个广场串联组成的,北头是长圆形的王室广场,南头是长方形的路易十五广场,中间由一个狭长的跑马广场连接。南北总长大约450m,按纵轴线对称排列南锡广场群平面与立面南锡广场群鸟瞰南锡广场群各立面巴黎调和广场(1755-1772)广场南北长245m,东西宽175m(或说247mXl72m),四角微微抹去。它的界限,完全由一周围24m宽的堑壕标出。壕深4.5m,靠广场一侧,有1.65m高的栏杆,8个角上,各有‘尊雕像,象征着法国8个主要的城市,站在栏杆上。广场的主要标志是路易十五的骑马铜像,像高13m,在广场正中,面对着东面的丢勒里花园。在它的南北,各有一个喷泉。调和广场鸟瞰图: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西方城市广场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0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