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这里深沟幽壑,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这里有一首著名的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北宋时期,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诗人们就把诗写在墙壁上,就像我们现如今的作家把作品发布在互联网上一样。我们把这些诗称为“题壁诗”。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诗题《题西林壁》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生:题:书写。题目的意思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古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二、初读古诗师:现在让我们轻轻地翻到课本的22页,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2)男女生比赛读。(3)古诗与我们学习的其他课文不一样,我们不光要读得正确,还要有节奏。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三、感悟理解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师播放音乐)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课件出示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图片)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横侧)(课件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师:你们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远看——(板书:远)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师:近看又如何?(板书:近)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尖尖的石头,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从高处俯下身看——(板书:高)生:我看到了深谷幽壑。师:从山下仰望——(低)生:我看到了重峦叠嶂。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生答,师出示课件:远近高低各不同。)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课件出示前两句):请读出你的感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课件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在庐山中。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身处在庐山中。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生:坐在飞机上看庐山。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看庐山。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生:看待事物要全面。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师指名反馈。)师:你们真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孩子。我给你们也带来了一道测试题,大家一起来做一做。(课件出示问题)生答,师补充。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老师随你们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隐天蔽日;挨近了看悬崖峭壁;高处俯视深谷幽潭;抬头仰望飞流直下。庐山的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师播放音乐)指名读古诗。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四、拓展延伸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庐山时,无不借诗抒怀。你学过描写庐山美景的诗吗?学生反馈。(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师生齐读。五、小结。自然景观千姿百态,这景象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品尝百味人生。谢谢大家!(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侧远全面近高低
本文标题:《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1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