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
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观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也即星体背离地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反比。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之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3、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氧气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蓝藻出现后,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4、经人类学家多年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猿到人的发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六个阶段。第一步骤,经历了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两个阶段;第二个步骤经历了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5、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人口出生率下降。6、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年;第二个10亿用了100多年;第三个10亿用了30年;第四个10亿用了15年;第五个10亿用了12年;第六个10亿用了12年。7、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一线,是显示我国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一条最基本分界线。8、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语音、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汉语。二、选择题1、日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C)。A、英语B、阿拉伯语C、汉语D、俄语2、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这个过程往往表现为该民族被另一个民族();也表现为几个民族的();还表现为一个民族()为两个民族等。DA、消灭、分化、迁移B、分化、迁移、自灭C、同化、迁移、消灭D、同化、合而为一、分化3、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D)。A、政治动荡B、瘟疫流行C、文化上的不适应D、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从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规律看,左右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A、气候条件B、交通条件C、宗教文化D、政治因素5、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C)。A、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6、在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使得大气层中的物质成分发生如下的变化(B)。A、氦气增加、氧气减少B、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C、氧气减少、一氧化碳增加D、大气成分不变7、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A)。A、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水、金、火、木、天王星、海王星三、名词解释1、宇宙大爆炸:P2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为什么会膨胀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微体状态,这种微体在150亿年以前的一次爆炸性事件后开始变化。我们今天的宇宙空间和物质是从这个时刻启始发展的。2、大气圈:P9大气圈是指由于地球引力吸引而包围在地球四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各种气体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悬浮尘埃组成。大气中含有生物呼吸和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气体,它还也能稳定地表温度、阻挡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伤害。3、地壳:P7地球表面一薄层的固体硬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200分之1,但各处厚度也不一样,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7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7千米。物质密度2.6克/立方厘米至3.0克/立方厘米。4、民族:P28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认知的稳定人群。民族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5、种族:P26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又称人种。人的种族性是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种族优越”的论调是荒谬的?P27答:种族划分的依据是人的纯自然特征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只有相对的意义。种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社会组织、婚姻制度、人口的迁移等对种族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要以这些外在的生理特殊性状的差异来说明有的种族比别的种族优越或高级的论点,或试图以这种纯表现型生理特点的差异来作为在世界上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根据和理论都是极端错误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种族比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智力上更发达。人类学家已经证明人与猿极为相似,人是从古猿类演化而来的,所有的种族都具有与祖先相似的特征。2、同一个民族应当具备哪些特征?民族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P28答:我们一般认为,一个民族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共同语言。第二,共同的生活地域。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第四,共同的文化认知。民族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比氏族、部落(族)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一起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的迁移有哪些新的特征?P24答:(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4、有哪些证据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P15答:“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人类与猿在生理特征、社会性特征上的异同点而获得。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人和猿无论在外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血液的生物化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特征。第一,从外表形态观察,猿的身躯、面部、五官、牙齿、表情等都与人相似。第二,从身体结构上看,猿类骨骼大体上和人类具有同样的类型。第三,从一些基本生理现象上看,猿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第四,从血液的生物化学方面来看,猿与人也有着十分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一切都说明了人类和猿类是非常接近的近亲。5、简述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P13答: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地表环境是数十亿年来环境动态演化的过程的结果,岩石圈、大气圈、水圈或生物圈都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其发展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趋势。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当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时,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由于散热的缘故,位于地球表层的熔融岩浆逐渐冷凝固结,并开始出现原始的地壳,,当时的地表已有大陆和海洋之分了。原始的大气圈及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的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氨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太阳紫外线及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多种有机化合物质,如氨基酸等;它们逐渐聚合形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成千上万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会聚集形成具有生命形态的最原始生物,如蓝藻、细菌等。直到距今240万年前后,人类才在地表环境中诞生出来。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出现标志着地表环境的演化进人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氧气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蓝藻出现后,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五、论述题1、地球表层环境在物质组成上和要素组成上包括哪些内容?P8-12答: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构成包括了四大圈层的物质成分即:(1)大气圈是指由于地球引力吸引而包围在地球四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各种气体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悬浮尘埃组成。(2)岩石圈是指地幔上部软流层之上厚达100千米的固体硬壳。(3)水圈是地球表面水体的总称。(4)生物圈是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地球表层环境的要素构成有:(1)地貌,是岩石圈的表面状态。(2)气候,是一个区域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3)水文,是指一个区域水条件的状态特征,如水储量、径流量等(4)土壤,是陆地上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5)生物。2、地表环境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P12答:(1)地球表层环境的温度平均约15ºC,一天之内的气温变幅一般小于20ºC,一年之内的气温变幅一般小于40ºC-50ºC。过高的平均温度、过快的温度变化和过大的温度变幅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2)地球表层是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分布的区域,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表进行。(3)地球表层环境中,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共存。(4)地球表层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所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现象。(5)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和水分条件在空间上有着差异,地球表层的环境特点在区域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3、世界人口及我国人口的分布具有哪些规律?试说明导致人口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P22答: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集中体现在其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的区域差异上。世界人口88.5%集中在北半球,海岸线向内地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平原集中世界人口80%。我国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第一个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密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特点二是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越集中。特点三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导致人口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主要因为世界自然环境造成,地理环境极为复杂,人文和自然特征在区域间有着极大的区域差异。这一切导致沿海平原的气候条件适宜生存居住的区域人口集中,而生存条件艰苦的区域人口稀疏。
本文标题: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4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