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马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高能加速器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海王星太阳太阳系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摄动(有一颗海王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孟子主张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回忆”。(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硬!红!甜!圆!(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吃掉苹果之后,头脑中还留下对于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的映象。(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鱼鸟推理判断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鸭子是鸟类动物(3)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水果鸟鱼理性认识的特点男人女人友人众人劳动语言思维意识男人女人张三李四社会关系总和多种具体的人人抽象性抽象舍象人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F=GM1M2/R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第谷开普勒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注意: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注意: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权威”标准众人标准“实用”标准实践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孔子权威标准宋朝宰相赵普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毛泽东华国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众人标准实用标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詹姆士宣称:“有用即真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兽是胎生的哺乳卵生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
本文标题:马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6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