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 从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看学生心理成长概述
从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看学生的心理成长导师介绍周杨经第一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第二届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教师联系方式:13665710169邮箱:zy1156@163.com周老师从教30年,曾经在小学工作5年,在初中工作15年,在高中工作10年。04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05年成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05年至今,每年自费1万多元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不断将学习运用于实际工作,从04年至今做了2000多小时的青少年个别心理咨询和近300小时的成人心理辅导,先后应邀在全省8个地级市的30多所高中学校做了一百多场考试心理辅导讲座;先后应邀为教师、班主任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相关的培训工作坊或讲座50多场。2005年至今有10多篇专业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2011年专著《心理助阵给力高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2011年10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把他作为封面向全国的读者做介绍,2014年4月23日湖州日报以《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为题对他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的事迹做了全面报道。1.在你和学生相处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2.你怎么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互动交流:内心世界的层次论意识——情绪、认知、意志前意识——梦、口误潜意识——幼年经历、家族文化、心身疾病、人际模式无意识——性别属性、文化认同集体无意识——进化人格发育的重要基础生命的孕育分娩希望:“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Freud:口唇期。口腔感觉期。口腔的互动。母亲的有规律的积极的照顾。爱抚。——基本的安全感、基本信任。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前期(0-18个月)任务:信任vs.不信任可获得的品质:希望这个时期主要议题:睡觉问题吃的问题穿的问题抱的问题尿不湿的讨论孩子打人的问题倾听孩子给孩子温暖的回应(冷脸反应)与幼儿养育有关理论——依恋理论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提出的。1944年鲍尔比进行了一项关于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接着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安思沃——陌生人情境实验儿童的依恋类型: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C型(矛盾—抗拒型依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母爱剥夺”实验客体关系理论中的“真我与假我”:假我的形成:有时母亲无法随时满足幼儿的需求,也就是没有满足幼儿的全能幻想,亦即此时的母亲「不够好」,幼儿为了生存,于是就出现「屈服顺从」的反应,这种反应会促使幼儿人格中的一部份从原本自主性的生命核心中孤立出来,而形成「假我」。真我的形成:幼儿由于本能性的冲动与母亲的照顾相碰撞,发现环境中有「非我」的存在,于是才产生「我」的概念,如果「环境母亲」能支持、接纳婴儿的自发性动作,并赋予意义,此种同理将协助婴儿发展「真我」,使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没有被满足的学生:成年后表现为:1.极度害怕被抛弃。2.拼命地想寻找一个依赖物件。3.需要别人的照顾。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5.竭力地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例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意志:“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是启动努力的装置、负责的行动者、行动的主要动力、决断力的所在地Freud:肛门期。排便训练、学步、说话等,探索世界。学会说“不!”。如父母过于控制或忽视则度过不好。人格发展阶段任务:自主vs.羞耻与怀疑可获得的品质:意志2婴儿后期(18个月-3岁)【自主性】:一个人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1.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很激烈的冲突,2.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主要教养议题:吃饭、穿衣大小便的训练卫生习惯问题为分房睡觉做准备(分床)把握度的问题常见的家长不合适的做法及其危害一、保护过度,包办代替。学生自觉性差、没有主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二、放任自流,太过纵容。就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三、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让学生有太多的挫败感,会形成学生的双面人格: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成年后可能会形成的个性:1.经常觉得自己无用,自卑,不可爱。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商业存在的理由。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目的:“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Freud:前生殖器期。“侵入”。游戏。主动的探究行为。好奇心。如父母压制、否定,则内疚(guilt):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做了坏事。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经济上的成就,都与这一阶段的主动性的发展有关。人格发展阶段3幼儿期(4-6岁)任务:主动vs.内疚可获得的品质:目的主要教养议题:游戏性别角色分房睡人际交往基本规范延迟满足称赞“为什么”的问题外国家长教育模式——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这个阶段家长要做到的五点:(1)鼓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限制,否则缺乏主动性。(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3)耐心解答提出的“为什么”,满足创造性、好奇心。(4)不比较—这是学生自卑的开始。三岁,学生进幼儿园,比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无形中造就了学生的自卑。(5)表扬——建立学生的自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表扬是学生生命的阳光和精神营养。第一步:陈述事实—具体第二步:确认事实的可贵性。第三步:表达为学生高兴的感受。第四步:表达期望,不提具体的要求。第五步:适当的身体接触。这个阶段未被养育好,成年后:1.害怕犯错。2.感到无助和内疚。3.只懂得去安慰别人。4.回避风险。5.隐瞒错误。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不能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精神疾病的心理年龄谱1.严重精神疾病——0-9个月。2.严重心理障碍——10-24个月。3.神经症系列心理问题——3岁-6岁当前学校影响最大的三种严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双向障碍精神分裂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该病主要以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之间互不配合为特征。该病一旦发生,对于患者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性格特点、行为表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异常。以幻觉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青少年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抑郁:15%自杀死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抑郁症根本不是一种病,仅仅被认为是心情不好,而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情绪障碍:以情绪低落,悲伤、失望、兴趣下降、无乐趣为主要特征,常伴随紧张不安,失眠早醒,体重下降,周身不适等躯体症状。是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被称为心理疾患中的“感冒”。抑郁症的三低情感低落: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心烦意乱,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情感低落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思维缓慢:思维迟缓、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刺激反应迟钝,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语言少、声音低,经常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爱好和生活乐趣丧失,精力减退、疲乏,走路时行动缓慢,严重时可以达到不吃不喝、不言不动的抑郁性木僵的程度。抑郁症患者常有什么不舒服?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我感觉不好、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常有自我责备、自我评价降低、持续性疲乏;睡眠差、没有食欲、记忆减退、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家务能力下降、心烦意乱、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及疼痛等。抑郁的不同程度重度抑郁中度抑郁轻度抑郁青少年中常见的严重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1.45%~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中患病率约为4%。美国18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品行障碍同时具有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的临床表现持续半年以上,并且严重影响了同伴、师生、亲子关系或学业可诊断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若患者在10岁以下仅表现有对立违抗性行为,而没有反社会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和一般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1、过失行为2、不道德行为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1989)。1、过失行为——⑴说谎行为⑵课堂违纪行为⑶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⑷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⑸厌学、逃学行为⑹网络迷恋行为⑺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⑻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⑼激惹行为(任性行为)⑽逆反行为2、不道德行为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破坏公共设施行为暴虐行为3、自我消极行为自残自伤行为自杀学生常见神经症系列问题强迫症焦虑症一般抑郁癔症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1)强迫现象:不应该做的总做,不应该想的总想——反复检查、反复做事,反复想问题,明知没有必要,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2)焦虑容易发怒、紧张不安,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难以入睡、失眠;经常伴随身体症状,如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疼痛、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等,到医院检查就是没有问题。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3)一般的抑郁对自己没有信心,比较自卑对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抱有怀疑悲观地想象自己的将来失望乃至绝望的想法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4)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由不适当精神刺激诱发的暂时性心理障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能力:“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儿童依赖的重心从家庭转向学校。与他人比较自己的价值——能力,自尊。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支持、帮助、赞扬,使学生怀有成就感;鼓励社会交往。然而如果儿童过于看重工作,将之作为唯一的标准,将是可悲的。人格发展阶段4童年期(6-12岁)任务:勤奋vs.自卑可获得的品质:能力这个阶段的主要议题: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同学交往表扬肯定减少比较规范的建立家长如何教孩子——中国式教育没有满足,长大后可能形成的个性特征:1.避免参加任何的竞赛或过度喜欢与人竞争。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凡事要求完美。2.经常拖延和耽搁。3.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过渡期,既非儿童亦非成人。与原生家庭分离,作为社会成员。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偿付期。避免青年过早进入成人社会,从而使个体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不至于过短而提前结束。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为青年提供的这种时限就越长。人格发展阶段5青少年期(12-18岁)任务:自我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可获得的品质:忠诚青春期的特点.对成人的弥散性敌意不知道此刻的意义青春期的特点成人的语言VS儿童的行为渴望自由VS逃避责任自恋的两极分化与现实妥协的能力本
本文标题:从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看学生心理成长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5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