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3.翻译并讲解第一、二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切块一、导入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切块二、解题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①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②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③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2、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1)(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3)(却仍)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3、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4、文体: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①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④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⑤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⑥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切块三、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检查预习,正音2、播放录音,聆听欣赏3、再放录音,跟读体悟4、自由诵读,熟读成诵5、指名学生朗读切块四、梳理词句,理清思路1、翻译第一段、第二段。结合注释,梳理字词句。质疑问难,合作学习。2、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喜而笑(乐)——(悲)——(乐)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切块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切块二、翻译3-5段切块三、积累字词、句式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4、句式和词的活用5、本文押韵换韵的字:切块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客-悲观苏子-乐观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分为几部分?(1)月下泛舟乐(2--3)吊古伤今悲(4--5)阐述哲理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三课时切块一复习导入(背诵课文,提问文言知识)切块二、研读与赏析思考研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怎样景?2、写了怎样的情?3、写了怎样的理?4、三者是如何交错在一起的?1、理解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2、理解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在优美的景色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为主客对话做好了铺垫3、理解课文第三段,思考:“客”的“悲”从何而来?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客人的“悲”由三方面原因构成:由古代与当世的人物对比而生悲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4、理解课文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5、理解课文第五段,思考: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其中蕴含的深义?——结尾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到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6、文章的思路、手法——感情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7、艺术特色——①景、情、理融于一体②“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③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切块三、小结布置作业《课时作业》
本文标题:赤壁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6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