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标准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开课教研室电子教研室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90课程总学分先修课程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技术、后续课程神经网络编制人李想审定人制定/修订日期2011年9月20日制定/第次修订2课程定位2.1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中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当今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2.2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结合TCP/IP协议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2.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通信原理与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是正在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有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初步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后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3课程目标3.1知识目标(编号Ai)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课程的讲授要求概念准确、论述严谨。既重视基本原2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力图反映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也重视必要的网络通信理论的分析。A1了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知识。A2了解常用数据传输媒体以及各种媒体的适用场合,选用标准。A3理解复用技术、差错控制技术、数据压缩与数据交换技术。A4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局域网标准;广域网的特点有其技术标准。A5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市场开展。A6能够对现有的通信网络终端进行分析设计。A7掌握常用网络应用技术,理解相关应用协议,例如:DNS、E-mail、FTP、HTTP等。A8了解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3.2技能目标(编号Bi)3.2.1专业能力目标B1了解有关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概念;B2熟练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学会计算机网络应用原理及其方法。B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B4熟练掌握以太网、令牌环网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协议;B5熟悉网络互连技术,理解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B6理解通信协议IP、TCP、UDP的工作原理;3.2.2方法能力目标B7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B8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B9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2.3社会能力目标B10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B1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B1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B1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3B2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环保意识。3.3素质目标(标号Ci)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除了知识及能力目标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素质目标。主要是以下要求:C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C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C3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C4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C5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6具有较强的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4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4.1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确定为:以职业岗位基本工作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理论教学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实现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课程内容。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任务完成”的行动体系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然后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适当的引入新的技术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增进知识的学习效果。4.2课程设计思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设计依据确定项目任务;将课程的全部项目内容化为学习情境;以实际的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使项目任务具有综合性、实验性、可扩展性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4.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采用将传统教学、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在课程中,采用分组教学,尽量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②教学手段4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总体指导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方便学生课余自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4.4课程教学组织与课时安排表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组织与课时安排序号项目名称任务目标参考课时项目一典型代表网络、通讯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及其分类1.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发展的四个阶段A1、A2、A4、A5、A6;B1、B2、B3、B4、B5、B6、B7;C1、C2201.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组成1.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通信定义,通讯子网和资源子网项目二数据通信基础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方式、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差错控制技术A2、A3、A4、A5、A7、A8;B1、B2、B3、B4、B5、B6、B7、B8、B9、B10;C1、C2、C3。282.2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2.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项目三局域网、广域网与网络互连技术3.1局域网的三要素A2、A3、A4、A5、A6、A7、A8、A9;B1、B2、B3、B4、B5、B6、B7、B8、B9、B10;C1、C2、C3、C4、C5、C6。423.2三种著名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及其原理3.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3.4几种公用数据传输网络的组成及特点5表2-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项目设计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总学时(学分)90学时(3学分)项目一典型代表网络、通讯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及其分类学时20学习场所多媒体教室、EDA实训室学习导航任务载体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理解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2计算机网络定义,通讯子网和资源子网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典型代表网络、通讯子网和资源子网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A2、A3、A4、A5、A6B1、B2、B3、B4、B5、B6、B7C1、C2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建议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备注多媒体课件,软件操作录像,教材,电子版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有一定的认识,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内容,采用现场体验教学方式。评价内容:能否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评价方式:教师自评+互评使用工具计算机、投影仪6表2-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项目设计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总学时(学分)90学时(3学分)项目二数据通信基础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学时28学习场所多媒体教室、EDA实训室学习导航任务载体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理解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2.1数据传输方式、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2.2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2.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体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A2、A3、A4、A5、A7、A8B1、B2、B3、B4、B5、B6、B7、B8、B9、B10;C1、C2、C3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建议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备注多媒体课件,软件操作录像,教材,电子版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有一定的认识,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内容,采用现场体验教学方式。评价内容:能否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评价方式:教师自评+互评使用工具计算机、投影仪7表2-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项目设计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总学时(学分)90学时(3学分)项目三局域网、广域网与网络互连技术学时42学习场所多媒体教室、EDA实训室学习导航任务载体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理解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3.1局域网的三要素3.2三种著名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及其原理3.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3.4几种公用数据传输网络的组成及特点局域网、广域网与网络互连技术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A2、A3、A4、A5、A6、A7、A8、A9B1、B2、B3、B4、B5、B6、B7、B8、B9、B10;C1、C2、C3、C4、C5、C6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建议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备注多媒体课件,软件操作录像,教材,电子版参考资料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有一定的认识,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内容,采用现场体验教学方式。评价内容:能否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对Internet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评价方式:教师自评+互评使用工具计算机、投影仪85课程任务设计表3-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任务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总课时:90项目一:典型代表网络、通讯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及其分类课时:4任务1.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发展四个阶段【任务实施】教学背景:学生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任务描述】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任务分析】采用六步法逐级完成各个子任务。【知识准备】计算机软硬件常识【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知识传授;任务模块演示,引出知识点,讲解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实施。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产生和发展任务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任务1.1.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B1、B2、B3、B4、B5、B6、B7;A1、A2、A3、A5、A6C1、C2任务1.1.2:通信的发展历程任务1.1.3:四个阶段的历史意义任务1.1.4:瓶颈与展望硬件平台计算机、投影仪软件平台PPT,video目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使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
本文标题:《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6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