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7=28)1、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克尔凯郭尔)(8):克尔凯郭尔认为,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他的存在将面临三个阶段的选择,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审美阶段是感性的世俗阶段,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和享乐的欲望,生活被感觉所支配,道德准则与宗教信仰不起作用,容易变的空虚、痛苦。在伦理阶段,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生活以“善”为目标。由于理性对感性的“节制”,道德义务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罪感”的产生。宗教阶段是生活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个人与有人格的上帝直接沟通。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一阶段是道德法则和个体欲望的综合,既是普遍的又是个体的。2、绵延(伯格森)(11.5):无载体的生成状态,无有幸职务的运动被称作“生命之流”。为了突出它的流动连续性,又称之为“绵延”。绵延不识时务一个跟随着另一个的连贯或联串,而是状态的连续。绵延是“真正的时间”,他不像科学的时间是抽象的、度量的、空间化的,而是具体的、不可分析的、生命自身之中实现的时间。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脸面支流,称作精神。绵延是内在的、质的(而非量的)、异质性的,绵延的瞬间不是一个点,而已经是一个流——绵延的形象:持续的乐音、水流、流星……它是运动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实在。3、此在(海德格尔)(22):“此在”是海德格尔的一个核心概念,他用“此在”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此在”就是“存在于此”的意思,更明确地说,“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如果我们把“者”理解为人称代词,专称的是人,而不是物)。此在的三重优先性:a.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性:存在先于其它规定性、存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者要先存在才会有其它的样态。b.存在论上的优先性:追问存在本身,而不是追问“存在者”。c.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悟”是通向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途径,只有理解自身存在,才能理解其他存在。4、“现象”的一元论(萨特)(28):萨特前期著作《存在与虚无》的主要目标是用现象学本体沦(现象的一元论)来取代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论。萨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胡塞尔的影响,现象的一元论就是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超越主客、心物、思有等对立的理论。世界上只有“现象”。萨待同胡塞尔一样将现象当做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现象不是与本质不同和对立的东西,也不是与内在的东西不同和对立的外在的东西。它不分内外。正像电流本身就是物理化学作用的集合体而并不表示其后还有什么作为电流的基础的东西一样,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总体的系列,现象显示什么,它就绝对是什么。现象作为其本身的存在的显现并不隐藏本质,而是启示本质,它本身就是本质。反过来说,本质并非隐于现象之后的东西,它本身就是显现。萨特认为,现象的一元论可以取代和消除一切二元论。5.“生活世界”(胡塞尔)答:“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与其他的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的区别,从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到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再到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它是最根本的)。(1)对生活世界的目的论的解释:科学和哲学到前科学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近代科学的世界图景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电子);运动规律;根据规律做出预测。回归的生活世界的图景:世界首先呈现为种种感觉性质(普遍的感觉性质(形),它不与特定的感官相关;而特殊的感觉性质(颜色),却与特定的感官相关;)世界与我们的感觉经验、情感意志等等密切相关;真正的生活世界是人的实践的总和,而科学世界仅仅是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和“理念化”(2)对近代科学的目的论解释:a.近代科学家所处的形势:他们正处于置疑中世纪教条的思想洪流中,运用“新工具”,即近代科学的目的论来进行观察-经验。b.其原初动机是使经验世界“理念化”。c.同时原初意义的发生了转移,从数学化的世界取代了生活世界。d.而客观的、自在的真理的“原意”从物理学的客观主义转变为先验现象学的“还原”。e.究其历史意义在于它改善生活,但同时有客观主义的弊病,即“意义”的枯萎。(可看一下笛卡儿®康德的“先验主义”路线)6.身体的空间性(梅洛-庞蒂)(在三、2中也要用)答:身体的空间性是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提出来的概念。其中,“imposition(impose)”是指身体有一种“原初的”意义。在这里我们需要追问,身体的空间性与物体的空间性是否一样?A.身体不是“空间”之中的“物体”(对象),而身体是“空间之中的物体”是自然科学的观点;B.“空间”也不是直观的先天形式,(这是与康德相反的观点);C.“空间”也不是客观的、独立的,而是“生存的空间”,是在身体与世界的原初的关联中展开的;(可联系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关于幻肢的例证:(中文理解)幻肢是我真实感到的它是存在的,但其实并不存在。“肢”是我原本与世界的关联,但虽然失去了,但习惯还在。(英文理解)两个方面的意义:A.thepatientexperiencestheabsentlimb,forexample,ahand,asacorrelateofthoseaspectsoftheworldwhichspeaktothehand,namely,thepianotobeplayed,thedoorknobtobeopened,andsoforth..body«World;(两者相互联系)B.habitualbody——Onthebasisofpastexperience,Ihavelearnedthatdoorknobsaretobeturned.This‘knowledge’hassedimentatedintomyhabitualbody.C.non-personalorpre-personaldimensionsofourexistence:Cogito(意识)sensation¯body«WorldInperception,IdiscoverasensewhichIdidnotconstitute.7.三种“格式塔”(梅洛-庞蒂)答:梅洛-庞蒂的三种“格式塔”是指:1).物理的。2).心理的,生命的。根据抽象等级:Syncreticstructures:直接和“具体”相关(融合的,汇合的)movablestructures:与某种“类型”的场景相关3).人类的秩序Itinstitutesadomainofcultureinwhichtheobjectisinnoimmediatesenserelatedtoabiologicalfunction“语言”:写出科学、文学作品,人的语言能力。(可联系波普尔:世界3)三种结构是相互关联的(可联系黑格尔的“扬弃”)Eachofthemhastobeconceivedasaretakingand‘new’structuralizationoftheprecedingone8.《古典时代的疯狂史》(福柯)这是福柯的代表作,《TheHistoryofMadnessintheClassicalAge》,“古典时代”在1650-1789期间。笛卡儿在《第一哲学沉思录》(1639)中有关于对理性能力的信念和有关纯粹的思想(内在领域)。理性/疯狂:理性是在与疯狂的张力之中被历史性地建构起来的(→limit);西方文化的根基就在于对于疯狂的“经验”(“起源”↔“外部”)(→希腊哲学的“起源”)百度上的介绍:该书是对西方古典时期(主要是17、18世纪,又称理性时代)疯狂史的知识考古式的重建与批判。把“疯狂”这一一般人思维中的医学现象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二、简答题(2*15+1*17=47)1.叔本华的唯意志论。(5)答:在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中,以致突破主体/客体的对立,突破现象关联的系列,是绝对的起点。自在之物的世界就是意志的世界,他提出对人自身的两种考察方式:一为将其“对象化”;二为考察其“本身”,意志才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want”是“sleep”的根源,最终的“原因”)。叔本华认为意志比理性更为根本,意志并不是从属于理性,而是高于理性的,理性仅仅是意志的“体现”,只是满足意志的“手段”。人的“意志”是不纯粹的,它与身体纠缠在一起,身体是意志的外在的“相关物”。此后,叔本华又从“人本身就是意志”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似性开始通过类比法,进一步论证“世界本身就是意志”。另外,在叔本华看来,求生意志是遍在的(无机界:结合——瓦解;有机界:生命——死亡),是对于“死亡”的超越和克服“生殖意志”。最后,叔本华通过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的“借鉴”,提出世界就是意志的“等级性”的“对象化”,“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2.杜威的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14)答:《经验与自然》是杜威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实用主义流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论,詹姆士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而《经验与自然》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在书中,杜威提出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论”。这种观点批判传统经验主义,反对把人与经验同自然截然分开,主张确立“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经验整体”。杜威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他受到进化论的启示,认识到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提出“经验”并非仅仅是内在的意识活动,而是“贯通”人与环境的枢纽。环境是先在的条件,真正的环境是与人相关的自然。杜威认为,经验的对象不是先在的,它往往是经验活动(实践)的产物。经验的“两套意义”:经验到的事物以及能经验的过程。3.萨特的“自在”与“自为”答:a.萨特在对自在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说道,“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超越性是意识的构成结构,意识生来就被一个不是自身的存在支撑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本体论证明。”b.他认为自在存在能在意识之中呈现,但不是意识所创造的,“主观性无力构成客观的东西。说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就是指意识应该作为对不是它的那个存在的被揭示-揭示而产生,而且表现为在揭示它时已经存在着的。”c.此外,自在的存在不是“现象的存在”:c-1.“现象的存在”是意识之中的现象,意识赋予它以“意义”;c-2.而自在的存在尚未被意识所呈现,因而不具有“意义”。d.关于自在存在的界定,萨特认为d-1.“存在存在”是纯粹、绝对的存在,是不以意识的呈现为转移的。d-2.“存在是自在的”,存在完全在自身之中,它不包含关系。d-3.自在是其所是,因而是无差异,无变异,绝对同一的。e.关于自为的存在,萨特认为e-1.自为不存在是对存在的否定,是“虚无”的,没有自身的存在的基础的。e-2.同时,自为不是自在的,它具有“超越性”。e-3.“自为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是说“自为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自在的纯粹虚无化”,而“借来的存在”是指意识没有实在的存在,要从世界中借来存在,但变成实在的东西后,仍要超越。f.自为存在的根基是一种“欠缺”,而欠缺必然酝酿出超越、否定和创造,由此赋予世界和自身以“意义”。因此,萨特说,“自为永远是悬而未决的,因为它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延期。”g.关于自在和自为,萨特认为,g-1.自为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自在相联系之中才有“意义”,他说,“自为没有自在就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它就会像是一种没有形状的颜色,一种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可能存在……”g-2.自在“并不需要自为才是自在”,它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g-3.自在没有自为,便没有“意义”。他说,“自为和自在是由一个综合联系重新统一起来的,这个综合不是别的,就是自为本身”。4.胡塞尔的本质还原答:(1)胡塞尔的两个还原的共同步骤是悬置存在的判断:A.“面向事实本身”,而不借助任何预先的假设;B.“加括号”(2)对本质还原的解释即对于非经验的、无前提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直观,“原初的、直接的给予”。A.部分的悬置判断是说,仅仅悬置对象的“存在”(对象领域之中的“本质”),而不悬置主体自
本文标题: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3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