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灯笼》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2、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3、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9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怅惘(chàngwǎng)点缀(zhuì)羡慕(xiàn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3.走近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读一读,说一说:灯笼的意义。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3、自由读11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1、赏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2、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既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3、文体特点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2、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3、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灯笼》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6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