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近现代亚非文学概述近现代亚非文学概述一、近现代亚非文学的基本特点近现代亚非文学,指的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一百多年间,地处亚非两大洲的各个国家的文学。自15世纪以来,欧洲列强不断入侵亚非,到19世纪中叶,亚非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只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本时期都面临两大政治任务:一是救亡,二是启蒙。在思想文化领域,欧美文化的输入引进与亚非近现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思想探索相结合,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总体文化格局。举其大者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有近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想,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有现代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有亚非近代民族觉醒的文化复兴意识,还有殖民主义者热衷传播的基督教等等,它们之间的互相斗争、不同组合形成亚非近现代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正是这样的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亚非各民族不屈不挠的慷慨斗志和奋发图强的昂扬精神,奠定了近现代亚非文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亚非近现代文学史体现的即是亚非各民族独立斗争和亚非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又是亚非文学自身转型更新和不断现代化的历史。首先,新文学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的重重阻碍,每一项革新、每一个进步,都经过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才取得胜利,新旧之争始终伴随着亚非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次,亚非文学的转型过程,更多地接受了欧美近现代文学的影响,从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到体裁形式全方位吸纳,从而形成学习借鉴和传统继承之间的矛盾。再次,亚非近现代文学与欧美文学发展不平衡。近代亚非文学起步之时,欧美近代文学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史。亚非文学在短短数十年中,将欧美各种文学思潮搬演了一遍,因而各种思潮流派都没有从容发展的机会。尽管如此,亚非近现代文学经过了将外来因素与民族传统相结合的融汇过程,在百余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过程。近现代亚非文学历时不长,但跨度大,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因此一般又分为近代(19世纪后期一20世纪初),现代(20世纪20—40年代)和当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的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不尽相同,文学的潮流和面貌也有很大差异。近代是亚非文学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代表这种转换的首先是启蒙主义文学。亚非启蒙文学是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欧美文学的翻译引进,是亚非启蒙文学的催化剂和先导。启蒙运动开始创办的报刊,是启蒙文学发轫之地,因而启蒙文学首先从政论散文和政治小说起步,抛弃了旧的载道文学和形式主义,以为人生为大众的新的文学观念实现了亚非文学向现代的转型,同时长短篇小说、话剧、自由体诗等新的文学样式也相继出现。近代亚非文学的另一主导潮流是民族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亚非国家的掠夺,亚非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不断高涨,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也随之兴起。民族主义文学一方面揭露垄断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暴行,另一方面歌颂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讴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除上述两大主流之外,近代亚非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首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不断发展,这是近代亚非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其次,本阶段亚非文学中也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流派,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了近代亚非文学园地。现代时期亚非文学沿着近代开辟的方向继续前进。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广泛传播,为亚非人民的斗争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思想的引进,也使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局面。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基础上,亚非现代文学一方面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繁荣标志其成熟;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显示其新的发展方向。亚非浪漫文学是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浪漫主义所表现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文学主体意识是启蒙的成果之一。亚非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生于近代时期,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北村透谷等诗人已开先河。它勃发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印度“阴影主义”诗歌,阿拉伯“笛旺派”、“阿波罗诗社”为代表。亚非浪漫主义总的特点是张扬个性,崇尚情感,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文体方面以诗歌为主,主张打破传统格律,代之以自由诗体。亚非现实主义文学虽然没有鲜明的运动和流派为标志,但以其持续发展和辉煌实绩显示了亚非文学的成熟和深化。亚非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二三十年代,各国都出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其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二战”以后。亚非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更注重文学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更多一些忧患意识;在体裁形式上,以长短篇小说为主;在人物形象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遭受不幸的小人物和具有叛逆精神的社会改革家。社会主义文学(亦称无产阶级文学或左翼文学)的兴起,得力于马列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种新型文学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一40年代亚非各国先后出现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文学流派。包括日本的新感觉派和新心理主义、印度的“超现代派”和“实验主义”以及埃及的“艺术与自由社”等。其中涌现出一些杰出作家,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显示了亚非现代主义的发展潜力。“二战”以后,亚非文学在新形势下全面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而又主次分明的局面。新一轮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的再度勃兴,50年代前后现实主义文学成就辉煌,代表亚非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在战后获得新的发展途径。尽管近现代亚非文学思潮繁多,流派纷呈,各国之间文学亦不尽相同,但由于相似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文化背景,仍表现出一些总体一致的基本特征,从而显示出亚非近现代文学的统一性。其一,在复调语境中高扬反帝反封建的主旋律。这一方面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要求文学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取决于作家的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亚非近现代作家承担起了历史赋予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任务。其二,潮起潮落中凸显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如前所述,近现代亚非文学中曾出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思潮流派,古典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始终不能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现代主义一度强盛,但也都只能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并不能取而代之。其三,以矛盾心态寻求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点。亚非近现代文学是在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每个流派、每个作家都面临文化选择问题,都不能超越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矛盾。然而杰出作家总是能够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既能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求利器于异邦,推动民族文学现代化,又能将外来因素与民族传统相结合,使之民族化,从而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二、近现代亚非文学的发展亚非近现代文学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日本和印度成就最突出。二叶亭四迷(1864—1909)的《浮云》(1887)揭露明治社会的腐败与丑恶;标志日本近代文学的产生。森鸥外(1862—1922)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短篇《舞姬》(1890)描写了爱情悲剧。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以短篇小说闻名。小林多喜二(1903—1933)是无产阶级作家,《蟹工船》(1929)、《为党生活的人》(1933)描写工人阶级可歌可泣的斗争。大江健三郎(1935一)受存在主义影响,表现现实的荒诞和战争的悲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印度近现代文学包括多种语言写就的作品。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的《阿难陀寺院》(1882)描写反抗英国侵略者的爱国者。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1876—1938)也是孟加拉语作家,《斯里甘特》(1917—1933)表现民主思潮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反映印度妇女的不幸遭遇。乌尔都语小说家克里山。钱达尔(1912—1977)擅长创作短篇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泰戈尔和普列姆昌德是印度近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朝鲜近现代文学以“新小说”、“翻译政治小说”和“新体诗”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和以英雄传记为代表的民族爱国主义文学实现了文学转型。1919年的“三一反日运动,,标志着现代史的开端,在此前后分别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无倾向性”纯文学和无产阶级的“新倾向派”文学。前者有以金东仁(1900—1951)为代表的“创造派”,以廉想涉(1893—1963)为代表的“废墟派”,以洪思容为代表的“白潮派”等。后者以宋影(1903—1979)、崔曙海(1901—1932)和李箕永(1895—1984)为代表,被称为“新倾向派”,是初期的无产阶级文学。1925年“卡普”(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成立,标志无产阶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崔曙海的《出走记》(1925)、宋影的《石工组合代表》(1926)和李箕永的《故乡》(1933)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基石。‘‘二战’’以后随着南北分裂出现了韩国文学和朝鲜文学的并立。前者以50年代的“战后文学派”和60年代的“新感觉派”影响最大。后者以赵基天(1913—1951)的长篇叙事诗《白头山》(1947)为代表。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现代文学比较发达。耶明(1903—1962)是印尼新诗的开拓者。马斯·马尔戈(1878—1930)是无产阶级反帝文学的旗手,代表作为《自由的激情》(1924)。阿卜杜尔。慕伊斯(1906—1959)是伊斯兰民族主义的代表,《错误的教育》(1928)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三四十年代出现了“新作家派”,达梯尔·阿里夏班纳(1908一)、尔敏.巴奈(1908—1970)、阿米尔·哈姆扎(1911—1946)是该派代表,被称为“新作家派’’三杰。其中尔敏·巴奈的《枷锁》(1940)被誉为印尼现代小说的里程碑。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1925—2006)是印尼现代最杰出的作家。前期代表作为《游击队之家》(1950),后期被称为“布鲁岛四部曲”的《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和《玻璃屋》等四部长篇小说,使普拉姆迪亚成为世界知名作家。缅甸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兴起反帝反封建的现代文学。德钦哥都迈(1875—1964)是独立斗争中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洋大人注》(1914)、《猴子注》(1922)。1937年成立的“红龙书社”是左翼进步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吴登佩敏(1914—1978),代表作是《旭日冉冉》(1958)。战后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突出,貌廷的代表作是《鄂巴》(1945)。50年代兴起“新文学运动”,代表作家有八莫丁昂(1920—1978),其代表作为《母亲》(1953)。泰国文学是在欧美文学影响下渐进发展的。国王拉玛六世(1880~1925)成为泰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西巫拉帕(1905—1974)是泰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向前看》(1955—1957)。社尼·骚瓦蓬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坚,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魔鬼》(1957)。菲律宾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何塞·黎萨尔(1861—1896),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不许犯我》(1887)和《起义者》(1891)。阿拉伯地区近现代文学成就突出的国家,是埃及、黎巴嫩、伊拉克和马格里布诸国。19世纪末这些国家以政论散文、翻译小说和复兴派诗歌开始了阿拉伯文学的近代化。埃及民族主义斗士巴鲁迪(1839—1904)是复兴派诗歌的先驱,邵基(1868—1932)和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1932)是复兴诗人的代表。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诗歌取代复兴派而兴起,有纪伯伦(1883—1931)、努埃曼(1889—1988)和雷哈尼(1876—1940)等著名作家。20至30年代,形成“埃及现代派”,代表作家有塔哈·侯赛因(1889—1973)、迈哈默德.台木尔(1894—1973)、陶菲格·哈基姆(1898—1987)。塔哈·侯赛因是新旧论战中新派的领袖,被称为“阿拉伯文学之柱”,有自传性长篇小说《日子》(1929—1972)。台木尔是现代阿拉伯短篇小说的先驱和巨匠之一。陶菲格·哈基姆的《灵魂归来》(1933)是阿拉伯长篇小说奠基作之一,他又被称为“阿拉伯现代戏剧之父”。“二战以后阿拉伯文学有了新发展。首先是新诗运动的兴起。新诗运动的先锋派有代表诗人叙利亚的阿多尼斯艾(1930一),他被称为“诗坛怪杰”。黎巴嫩是“道路派”的大本营,代表作家乔治·汉
本文标题:近现代亚非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7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