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我以前也听说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本好书,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这本书,认真品读。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我由衷敬佩:“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觉得自己十几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拿到这本书,并没有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阅读,而是先翻阅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我也想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但有些学生总能挑战我的耐心极限……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教师应享受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二、“把困难当作机会”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要继续学习”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继续学习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设疑问难、探究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等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学习同样给我的课堂教学带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从最初简单的电教媒体——幻灯、投影,到现在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越来越理想,使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可以把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当然要熟练掌握使用这些教学手段,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而且实用的课件。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二、“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社会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借用方方校长的一句话:“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重要法宝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春江花月夜》张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唐)张若虚第一次读到《春江花月夜》时还很小,好象是上小学五年级。在一所中学做语文教师的伯父教我古诗词的平仄声,为了让我更好的领略什么是平仄声,他给我读了这首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诗原来应该那样读的。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选了这首诗来读,那么长的一首诗,只有十一、二岁的我怎么会理解?后来我问过父亲,父亲很茫然,他已经不记得了,我想大概这就叫缘分,我和这首诗的缘分。当时是无法理解这诗中复杂的感情的,只是觉得美。名字美,春、江、花、月、夜,无一不美。境界美,那种浩瀚无垠,那种幽美恬静,那种清明澄彻,那种神思飞跃,那种诗情荡漾,那种曲折有致,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至倒背如流。后来就听到了那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暮鼓夕阳,萧音悠扬,春江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如果能在清幽的夜色下,轻弹一曲,再读读《春江花月夜》,那是何等的浪漫意境啊!可惜,我不会弹奏琵琶,无法领略古人的浪漫情调,只好引以为憾事。大学时学《中国文学史》,用的是中国文学出版社八四年版。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唐代文学那一章,还好,有一段就是专门讲述这首诗的。但对它的评价却明显低于我的期望,竟然说什么“这首诗受着六朝诗风的影响”,又说什么“在艺术上是有可取之处的”,竟然仅仅是“有可取之处”!还又说什么“可惜的是,在整个诗里,轻笼着一层人生渺茫、世事无常的怅惘”。P话,人生本来就是渺茫的,世事本来就是无常的嘛,有什么可惜的,正是它的好处呢!因为这,我对中国文学史这门课一直都心存芥蒂,宁愿自己一点一点地到图书馆去找其它的书学中国文学史,也没有再上这门课。后来尤其是近几年,每每想起当年的这些事,总是为自己年轻时的任性感到可笑。那是1984年的书啊!你还能苛求它多少呢?也是在大学里读到了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对这首诗的评价,真有找到了知音的感觉。闻一多在谈到这首诗时说,“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没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又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都是我一直心里所想而又表达不出的想法啊!说实话,在读到他的这本书之前,对闻一多的了解仅仅就是那篇《最后的演讲》与被暗杀,由于这本书再去读他的全集,了解他这个人,才知道他为什么会被称为“著名学者”。一个伟大的学者,却被长期仅仅作为一个爱国民主人士为人所熟知,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这首诗应该代表了唐初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的作者张若虚虽仅有两首诗传世,但他拥有这首被后人称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上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年代人命如草的悲苦吟唱,下也不同于中唐朝以后饱经沧桑的苦难现实,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哀愁,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却露着欢愉。它有的只是少年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莫名的惆怅与哀愁,有那么一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却又有着人生苦短,宇宙浩渺的无可奈何的淡淡感伤与留恋,在忧郁与悲伤中充满了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闪烁着青春、自由与欢乐,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兼具初唐气度和盛唐气象。博大,进取,宽容,唯美,让人隐隐看到了一个伟大时代即将到来的前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唐)张若虚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9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