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俄罗斯教育的演变111
俄罗斯教育的演变一、帝国时代的教育(17世纪~1917)•俄罗斯帝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具有雄才大略的彼得—世(1682~1725年在位)执政初期。从17世纪末起,正式开办的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当时实行以大学为中心的学区制。•19世纪60年代形成了古典中学和实科中学双轨制。20世纪初建成复杂学校系统内,但初等教育发展缓慢,中等教育等级森严,高等教育脆弱落后。特征:沙皇俄国时代的欧化的教育改革••自从17世纪后期俄国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以后,便有一些来自“西俄”,即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神学家、作家和学者在莫斯科从事教育活动。他们积极地参加了俄国最早的世俗教育学校:希腊—拉丁语学校和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和教学。•18世纪下半叶,整个欧洲都在法国思想的影响之下,当然,俄国也不例外。自从俄国踏上欧化的道路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俄国学校侧重于世俗知识的传授。•学院的课程同西欧高等学校的普通科目“七艺”。该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彼得一世改革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彼得一世于1701年7月发布了开办莫斯科外语学校的敕令。他要求外语学校的学生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以及各种普通教育科目,如算术、地理、历史、政治等。•因此,为满足沙皇俄国的社会变革需求,在教育改革中以军事教育最为突出。俄国先后学习与借鉴波兰、德国、奥地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参照这些国家教育机构的模式,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学校教育制度。•彼得一世带领“高级使团”的欧洲之行实际上是彼得欧化改革的前奏。他在接触欧洲的发达国家之后,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极端封闭和社会的极端落后。•彼得曾经以学生身份在英、法、荷兰等国学习;国民学校的开办及其贯彻的欧洲进步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俄国来说是一种进步。彼得一世急行军式地追赶西欧的大规模社会改革自然影响到其教育改革。•为了满足彼得一世追赶欧洲的愿望,为了保证军队的人才来源,加强军队建设,彼得政府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顾问,派遣俄国贵族青年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去学习军事,聘请欧洲人来俄国工作和教学,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顾问。•另外,在国内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培养忠君的实用人才。•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是彼得一世时期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了满足彼得一世的扩张需求,首先开办的学校大多数都是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开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要尽快更多地培养当时国家所急需的各种人才:工程师、炮兵、航海家和军官等。•学校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设备都是由彼得一世率领的访欧使节团购买的。他还从英国聘请教授到俄国任教。二、苏联时代的教育(1917~1991)•1.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教育改造•(1)确立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对教育的领导。1917年11月9日,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领导机关来取代革命前的国民教育部。所有教会教区学校、教会师范学校、神学专门学校和讲习班、正教专门女校、传教土学校、神学院以及所有教会所管辖的学校都归教育人民委员会管辖。•(2)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1918年10月16日公布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规定了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学校综合技术性的原则,强调“生产劳动应当是学校生活的基础,它不是支付学生的生活费用的手段,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的生产性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劳动应与使学生认识全部周围生活的教学紧密地、有机地联系”。•(3)改革学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1923~1924学年,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发了苏维埃学校必须执行的教学大纲。这是一种综合大纲,教材不是按照各门学科排列,而是把学校里必须学习的全部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知识三个单元。•(4)改革高等教育。•(5)开展扫盲运动。•2.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调整•(1)以1931年9月公布的《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为纲领,认真清算资产阶级教育思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整顿措施。•(2)经过全民努力并在强大而集中的国家机器推动下,在1934年基本普及四年小学义务教育(城市普及七年义务教育),并提出在全国普及七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扫盲工作也取得显著进展。•(3)高等教育在调整中得到发展。调整工作包括以下方面:•①改革管理制度,实行高校归口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实行校长负责制,扩大高校自主权。•②调整、编织高等教育网,以调整综合大学的系科为基础,增设新校,大力发展单科学院,特别是工科学院,进行合理布局,使高等教育规模在短时期内有了很大发展。•③改革招生制度,缩短修业年限(如工科院校由6~8年缩短为5~6年),实行考试入学,以保证新生质量。•④建立学位制度,发展研究生教育。•⑤发展业余高等教育,在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开办夜大学和函授教育。••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1)在中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缩短中学的学习年限,把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3年学习期限改为2年。•②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新教科书。•③开设选修课、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④推进教学设备现代化,实行专用教室制度。•(2)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是:•①转变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克服过去专业过细、学生知识太窄的偏向。•②改进教学工作:修改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教学,使文理相互渗透;加强实验室操作和课堂讨论,使讲课与讨论的时间达到1:1;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提倡问题教学法,改进教学方法。•③改进招生和分配制度。20世纪60年代重视知识,强调采用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3)教育改革立法化。1973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形式把历次教育改革的成果肯定下来。•4.80年代的教育改革•(1)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1984年1月3日苏联《真理报》公布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经过3个月的全民讨论,于4月10日和12日分别由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正式通过。•为保证《基本方针》的实施,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作出了一系列的决定:•①《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普通中等教育和改进普通学校工作条件》的决议;•②《关于改进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职业定向和组织他们参加公益生产劳动》的决议;•③《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其在培养熟练工人方面的作用》的决议;•④《关于完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并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决议;•⑤《关于进一步改进儿童公共学前教育和入学准备工作》的决议;•⑥《关于提高教师和国民教育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的决议。•(2)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1987年3月,苏共中央公布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具体措施有:•①使教育、生产和科学一体化。这是这次改革的最重要的方针和基本杠杆,是加强高等学校同各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一体化关系是建立在合同义务的基础上。•根据签订的合同,高校的任务是按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培养干部、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则负责对培养费用作部分的补偿,并为毕业生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②提高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改变粗放式的教学为个别施教,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通过课堂讨论、实践课、辩论会以及生产和实际情境模拟、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实际设计等发展分析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采用计算机。•为此,必须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师平均负担的学生人数,提高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责任感。还要求调整专业,纠正按狭窄部门和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大量减少专业总数,培养以某一具体部门为目标、具有高深基础知识与扎实的训练相结合的、专业面宽的专门人才。•③加强学校的科研工作。扩大高、中专院校的科研规模,同时增大设计和试制工作量。高校科研任务平均增加2倍左右,高校参与国家科研攻关项目的任务也大幅度增加。•据称,这样做,一方面可发挥在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里几十万科技人员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直接接触科技前沿的发展和信息,从而改变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的现象。•④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发挥青年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才能和技能。为此,要求增加以脱产方式培养的副博士的数量;•在重点高等学校、科学院和部门科研机构设博士研究部;组织教师进修,规定教师到国民经济部门进行长期(1年内)的见习并直接参与解决生产问题;教师实行聘任制,聘任之前规定1年的试用期。•⑤更新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技术设备。有关专业部和主管部门为此专门拨出资金并合理使用。使高校和中专的教学实验室面积达到规定标准,使需要住宿的学生和研究生得到公共宿舍的床位。•在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充分满足教学过程对电子计算技术设备的要求,装备约13万个单人用计算机和终端装置。扩大组建校际共用网络和信息库,改进情报资料服务工作。•⑥改进对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管理。扩大高教部的权限:调整高校的规模,加强对高校的业务指导、监督、视导和考核,选拔任免高校的校长。以先进高校为基础,建文同类专业的教学指导联合体,负责加强教育集体和生产集体的联系等等。特征:苏联时期的“反西化”的教育改革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发展时期。•列宁提出了“苏维埃化”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集体主义观念和劳动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苏维埃化”的教育指导思想完全对立于沙俄时期的“西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没有教育的发展,经济建设任务是不能实现的。•1918年第一次全俄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通过了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目的是建立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原则基础上的单一类型的学校制度,从根本上改造旧学校。三、私有化市场经济时代的教育(1992以来)•继承了前苏联绝对主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2年初着手实施激进的经济改革。其激进改革具体分为三个步骤:•(1)1992~1993年侧重自由化和财政稳定,并着手改革教育。•(2)1994~1995年大规模私有化,持续恢复国民经济,使总产值达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继续教育改革。•(3)从1996年起,开始振兴经济,使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不低于3%~4%。由于决策方面出现的错误,旧体制所形成的惯性以及局势的动荡,使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无疑造成对教育的巨大冲击。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征:俄罗斯的“西化”教育改革•随着苏联的解体,叶利钦在政治上选择了西方式的民主制,经济上实行了以私有化为核心的“休克疗法”。•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改革受到社会改革的强烈冲击,具有悠久传统的国家统一管理的教育模式被打破之后,俄罗斯完全走上了“西化”之路。•具有70余年历史的国家公有制国民教育体系被打破,受西方教育“社会化”和“私有化”思想的影响,作了办学主体多样化的规定。•教育的私有化趋向明显,各种私立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由于俄罗斯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的动荡,政府拨款严重不足,而且迟迟不到位,使教育事业步履维艰。•普京上任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发展教育的文件,仅在2000年就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俄罗斯联邦民族教育方针》、《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近十年里俄罗斯的教育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普京决心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改变以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政策。•2001年通过了关于201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应该说,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振兴教育,实现强国富民,重塑大国地位一直是普京政府的目标。•俄罗斯联邦到2010年期间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确定了其教育系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总结•纵观俄罗斯教育现代化进程,通过对俄罗斯教育改革三个历史转型阶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下,农
本文标题:俄罗斯教育的演变1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2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