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隐逸诗鉴赏隐逸诗入世情隐逸诗历来被人们视作出世作品,实为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曲解。殊不知隐逸诗人不仅有着超凡脱俗的胸襟,而且不甘与黑暗势力妥协,是一群在当时黑暗国家政治之外寻求精神家园的人。其诗,从表面上看只是用语言弹奏着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生活之歌,而实际上却是言志寄怀的入世之作,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主题一:对污浊官场的鄙弃隐逸诗人都是有气质的。如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即污浊官场,这里面充斥着互相倾轧,充斥着蝇营狗苟。又如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如果说王维的“不关心”是隐示,那么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是一吐胸中块垒,向污浊官场投去一瞥决绝的蔑视。可见隐逸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另类形式的抗争。隐逸诗之所以赢得后世的传诵,是因为其态度是积极的。其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其行,不卑不屈;其诗,潇洒出尘。入世深情,沧海何似!主题二:对恬适自由的追求隐逸诗最大的精神价值就是人格的体现及自由的获得,隐逸,摆脱了政统的限制。于是,林泉丘壑,诗酒琴棋。先前所依重的政统便被恬适自由所取代。陶渊明爱菊,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好静,常常沉浸于“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境界中。孟浩然喜交农友,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为乐事。陆游爱游乡野,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回归自然,是由于本性对自然的热爱;追求自由亦因个性使然。隐逸诗不仅艺术地开辟了人间的别有天地,还激励代代人们不懈地为自由而斗争。主题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隐逸是为了寻求。过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从未忘怀政治。他,咏荆轲、叹精卫、赞刑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为世人找到了一片乐土──桃花源,这代表着大同世界的农业乌托邦。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热爱劳动、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是对当时的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亦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想世界,即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身虽隐逸,但诗中洋溢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理想政治的殷切向往。艺术风格从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上看,由于绝大多数隐士都选择田园、山林作为归隐之地,隐逸诗也多是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来“以景言志”、“借景抒情”,故而隐逸诗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了明显的“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朝则陶(渊明),唐则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这段评语,精炼地点明了隐逸诗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宋代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把隐逸诗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王维阅读示例知人论世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同年即受人牵连,被贬济州。五年后辞官离开济州,后回长安闲居。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王维已闲居长安五年。这年秋,他先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即归隐嵩山。一边干谒进取,一边归隐,这也是当时的常例。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望中景色和车马闲闲,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傍晚野外的秋景图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怎么不叫人心生悲凉?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诗人相信嵩山将能还给他一片宁静的内心。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由安详从容,到悠然自得,到孤单悲凉,到平静淡泊。这说明诗人的此番归隐,既有心向往之,闲适怡然的一面,又有郁郁不平,无可奈何的一面。
本文标题:隐逸诗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9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