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西藏历史文化探秘ppt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姜新科西藏概况西藏卡若遗址西藏大汶口文化神奇藏式壁画西藏民俗风情西藏概况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度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自治区南起北纬26°52′,北至北纬36°32′;西自西经78°24′,东到东经99°06′。南北最长约1000公里,东西最宽达2000公里。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西藏概况西藏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至二千年前,就有人类栖息。西藏首府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代表藏民族文化精髓的历史文物。拉萨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宫内藏有大量的壁画、雕刻、佛教典籍等历史文物,是藏族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象征。拉萨市有著名的藏传佛教黄教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每当宗教节日,这些寺庙都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漫游于这种独厚的藏族文化宗教气氛之中,回味无穷。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区卡若村。1977年,水泥厂在施工中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文物和工具。1979年西藏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卡若遗址考古队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8000平方米,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计上万件的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测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千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卡若遗址先民以农业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农作物以粟米为主。家庭养殖业不发达,仅见猪骨出土。虽然遗址附近鱼类资源丰富,但未有捕鱼工具和鱼骨出土。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与黄河中上游、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虽有着较大差异,但仍可从有关方面找出一定的联系,如红烧土房屋、条形石斧、彩陶等,特别是农作物粟米、人工饲养的猪等,证明了远古时代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卡若遗址发掘的双联陶罐卡若遗址发掘的穿孔石球红陶小口垂腹罐新石器时代晚期小平底红陶罐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锛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凿穿孔石刀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璜骨锥灰陶带流罐黄陶束颈平底罐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骨项链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步入文明社会前,大致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几个阶段,时限约自公元前50世纪至公元6世纪。西藏早在约数万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早期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使用打制的石质工具。考古工作者在藏北海拔4100~4800米的高原上采集到用石片或石核、砾石打制成的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等旧石器时代的器具。进入全新世后,以农耕、制陶兼家畜和狩猎所产生的新石器文化在河谷低山地带发展起来,在藏东昌都的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以及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的拉萨曲贡遗址、贡嘎昌果沟遗址等处,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核、细石叶、穿孔石球、穿孔石刀、刻槽石刀、双肩石铲、石锛、石斧、石凿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簇、骨锥、骨针和各种红陶、灰陶、黑陶器具。拉萨曲项遗址出土的铜簇等,佐证了西藏在公元前1世纪时已出现较成熟的青铜器,稍后又出现了铁器。西藏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大致结束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这一时期中,西藏先民还留下了阿里日土县鲁日郎卡狩猎岩画、当雄扎西岛武士岩画、那曲日姆栋豹追鹿、那曲班戈其多洞穴动物及人物等大量精致的凿刻岩画以及一批石室墓、石棺墓和金属饰品,呈现了与黄河上游、川西高原等相邻地区原始文化的交流。此时,西藏猎牧、农牧、农耕经济并进,开始步入文明社会。石质研磨器新石器时代晚期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石质研磨盘新石器时代晚期拉萨曲贡遗址出土阿里噶尔县丁湖珠孜采集细石核新石器时代早期细石叶新石器时代早期双肩石铲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塑猴面新石器时代晚期拉萨曲贡遗址出土铜箭镞铜器时代早期拉萨曲贡遗址出土梳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拉萨曲贡遗址出土古青稞炭化粒新石器时代晚期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出土壁画在西藏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绘画形式。西藏壁画以宗教题材为主,描绘神灵和其他一些精灵,宗教故事等等。在寺院、庙宇、宫殿、私人住宅、工棚、驿站甚至各种档次的客店、户外皆可看到。寺院殿堂的天花板更有大量的壁画,偶尔在经堂的梁柱之上也可看到。西藏壁画的特点是技法丰富多变。绘制佛像,须严格依照佛法定规,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成像庄严肃穆,体态匀称;绘制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则笔法古朴细腻,多采用俯瞰式透视法,以几何结构描绘人物和建筑物背景,画面别具一格。所用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与唐卡一样,颜料内均已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壁画的题材比唐卡广泛,多了一些反映征战、劳役、修建寺庙的故事画和民俗画。释迦牟尼白居塔壁画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寺塔,拥有具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因而有西藏塔王之称。由于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噶当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该寺现有16个扎仓。这使它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千手观音白居寺旁的白居塔有“十万佛塔”之美誉,它的正名叫“菩提塔”。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日喀则地区的年楚河。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特别提醒: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塔有九层,高达32米多,有77间佛殿、108个门、神龛和经堂等,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殿堂内绘有十余万佛像,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塔内另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堪称佛像博物馆。从塔西的入口进去可以沿楼梯一直上到塔的顶端,如果找不到上去的楼梯,最好四下转转,有的的确是比较隐蔽。守护之神萨迦壁画作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萨迦派,又称花教。这是萨迦寺主殿。站在这堵墙面前,有一种不能呼吸的感觉,黑暗中,那种从历史深处传来的震撼,让人恍惚。这是距日喀则西南130公里的萨迦寺。早就听文物界的人说,萨迦寺是第二个敦煌。萨迦北寺由贡觉杰布初创于1073年,现已成为大片的废墟。保存完好的南寺,系八思巴于1268年扩建而成。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特别的是它碉堡似的寺院格局,女儿墙上有垛口,四角有碉楼,甚至还有护城河的痕迹,看来历史上也兼有军事用途。紫红色的城墙上,涂有黑白两色的竖道,这是萨迦派的重要标志:紫红色象征文殊菩萨,黑色象金刚护法神,白色则象观音菩萨。三色如花,萨迦派又被称为“花教”。日土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近些年,在西藏西部和北部的高海拔阿里地区的改则、革吉、日土等县,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是用坚硬的石头或其它硬物在岩石上刻凿而成,线条笔划有深有浅,还有少数彩绘画面。岩画内容十分广泛,有狩猎、宗教祭礼、骑乘、放牧、农耕、日、月、山、牛、马、羊、驴、羚羊、房屋、人物等。在这些岩画中,尤以日土岩画最为突出,日土县境内的日松日姆栋、鲁日纳卡等十几处岩画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阿里曾是象雄国的古都,藏民族的先民们所创造的古象雄文早于藏文,而与象雄文同期的岩画,则对于研究阿里以及整个西藏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早期生产、生活情况有着极为重要和珍贵的价值。日土岩画奇珍异兽苍茫的阿里高原是象雄古国和古格王国故都的所在地,又是西藏古老宗教本教的发祥地,佛教最早也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地的。千百年来,藏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阿里高原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宝藏,东嘎壁画和日土岩画就是这众多的宝藏之一。东嘎壁画是西藏文物部门近期考古的重大发现,它是中国佛窟艺术的又一瑰丽画卷,将填补中国西藏西部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名扬海内外的阿里古格王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东嘎壁画佛母藏传佛教中国佛教的一支。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行,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天葬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如同母体中成形的胎儿,并用白色藏布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往天葬台,期间,直接亲属不能跟随。天葬师点燃“桑”烟,引来鹰鹫,接着用长刀去其肌肉,先从背部开刀,逐渐分解,将肉割碎、将骨砸碎,混以糌粑(青稞面)抛洒给鹰鹫,老鹰吃得一点不剩,被认为死者生前无大的罪孽,否则死者的家属还须请僧人为他念经超度。在藏族人的眼里,鹰是神鸟,是空行母的化身,尸体被鹰鹫吃了以后,死者灵魂可以升往天界。藏族人民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生命,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这种葬礼方式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早在吐蕃时期,苯教文化的祭礼仪式中所表演的土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就采用了面具化装手段。后来由于宗教发展,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迎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愈加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另两部为:事部、行部),组织跳神法会。于是,土风舞便与金刚舞相结合,产生了跳神舞时所戴的面具。唐卡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西藏概况西藏卡若遗址西藏大汶口文化神奇藏式壁画西藏民俗风情
本文标题:西藏历史文化探秘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4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