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南大学桥梁文化与美学课件-2
第三章桥梁美学第一节桥梁美学概论第二节桥梁美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桥梁结构的美学设计第一节桥梁美学概论1.桥梁美学的发展2.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3.桥梁建筑的艺术特性4.桥梁建筑的几何构成与形态感情1.桥梁美学的发展1.1技艺不分1.2技艺分家1.3技艺再合1.4技术美学与工业艺术设计1.1技艺不分罗马时代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在所著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三位一体的建筑观点。“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含技艺、技巧之意。因而当时的桥梁建造者融技术与艺术于一身,既是设计者也是造桥者,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无形中就是一种完美的结合。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桥是公元595年~606年由隋代李春建筑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图1-1),该桥是单跨、敞肩、圆弧石拱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割圆弧拱,其大拱叠小拱的造型构思巧妙,结构独创,看上去雄伟中透出秀逸,稳重中犹见轻盈,如“初日出云、长虹卧涧”,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图1-1赵州桥此后在我国的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建造了很多著名的桥梁,如建于中唐时代的宝带桥(图1-2),是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桥(计53孔,全长达316.8m)如千尺卧虹、巧夺天工。宝带桥是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桥图1-2宝带桥法国加尔徳水道桥,经历2000多年沧桑,仍然以其粗犷、古朴、充满原始魅力的风貌屹立于世。图1-3加尔德水道桥图1-4卢沟桥西方中世纪处于黑暗时期,战争与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反映在桥梁建筑上就是既为军事防御性桥又是宗教色彩较重的桥。设计造桥者有牧师参与,桥头大都有防御性的桥塔和桥门,还建有教堂和其他宗教性建筑物,长期的封建战争和宗教势力的影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法国瓦伦梯桥(图1-6)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一座桥,该桥两头及中部各有一个高塔,另外还有一道桥门,共六个尖拱(跨径16.5m)高高地耸出水面,桥墩处理得使攻桥者无法从河中乘船上桥。由于军事考虑上的完整性和它高直式的桥塔,桥看上去肃穆整齐,像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武士一般。图1-6法国瓦伦梯桥文艺复兴时期,百家争鸣,大师辈出。桥梁建筑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罗马的十二使徒桥上建有巴洛克风格的雕像(图1-7)。著名的威尼斯利雅托桥,以桥上用大理石建店铺、拱廊、台阶和栏杆而著称(图l-8)。这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可以说既是工程设计,又是艺术创作,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件大型艺术品。图1-7罗马十二使徒桥图1-8威尼斯利雅托桥1.2技艺分家18世纪末,以英国技术革新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物质生产领域的面貌。随后出现了以自然物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以及相应的教育体系。科学的明细分工以及追求结构上的纯理性主义,使科学和艺术、专业技术和艺术脱了节。科学家、工程师注重于科学实验、发明创造,且分工愈来愈细,对艺术已无力兼顾,而艺术家则认为艺术是高尚的,是感情的产物,工程技术只是“雕虫小技”,孤独地沉缅于感情境界的象牙塔中,深深地陷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无境界中。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疏远,使本来含有艺术概念的技艺已到了被局限于只讲技术的境地,特别是工业化的大生产和追求高效率,往往与美背道而驰。大部分土木工程师养成了以结构达到建筑物功能目的为唯一要求,甚至认为艺术要求是对设计思想的干扰,是建筑物不经济的根源等,主张洗净“浮饰”,“真实即美”。反之,建筑师及艺术家们又认为工程师不懂艺术,对新材料、新结构横加指责,导致了工程师与建筑师之间的争执。规模宏大结构外露的悬臂式钢桥——福斯桥。建筑师却宣称:在铁制的东西中没有建筑艺术。机械制造每前进一步,东西却越来越丑,一直达到所有丑陋的顶点样品——英国福斯桥。图1-9福斯桥时至今日对埃菲尔铁塔与福斯桥等,人们已不再去挑剔那些繁杂落后的结构细节,而是注重它外观的气势,歌颂当年的首创精神和克服困难与压力的毅力,已经把它们看作代表各自国家历史里程碑的成功之作了。而由此也引发了在建筑美学思想与观念上的改变,进一步注意到正在形成的技术美学思想。1.3技艺再合随着19世纪科学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建筑观念不时被工程师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所打破。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需要更完美、更完善的建筑结构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因而技术与艺术必须完美地结合成为建筑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1941年英国工程师学会通过一项正式决议:“美学处理,必须是土木工程师的职能范围”。1944年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师必须有工程师的头脑,工程师必须有建筑师的头脑”。工程师必须是个自觉掌握艺术规律、具有美学修养的人。瑞士的世界名桥萨尔基那桥(建于1930年,图l-10)是空箱截面三铰拱桥的代表,该桥飞跨阿尔卑斯山,跨径90m,其拱厚从拱脚到四分点(1/4处)逐步增加,再到拱顶又减薄,打破传统结构梁、柱、墩的形式和石拱桥笨重的构造,以薄板组成变化的空心截面拱,不仅经济、合理、创新,而且获得了轻巧、优美的外观。图1-10萨尔基那桥弗雷西奈毕生致力于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需要重建被破坏的桥梁,他在马恩河上建成了一系列双铰拱、预制节段预应力混凝土桥,图l-11为阿曼特桥,桥梁简洁美丽、柔和空透,取得了极大成功。图1-11阿曼特桥1.4技术美学与工业艺术设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的建筑思想促使设计观念完全更新,形成以建筑师为首包括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在内的设计大军,把美学设计领域扩展到整个人造世界,出现了重视技艺的工业艺术设计和与之相应的美学理论——技术美学。工业产品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它既包括广泛的艺术设计,又包括设计者的特殊精神劳动和创作方法。它综合着工程师、建筑师、艺术家的各方面活动,目的是为创造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产品而做出理想、可行的方案,使产品的实用、经济、美观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机的统一。技术美学要求把美学运用于广泛的生产技术领域,它研究的问题还涉及到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关人、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因而除了技术与美学的交叉外,还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生产工艺学、人体工程学、教育学以及艺术学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一开始就与建筑密切相关,是新建筑思潮的指导思想,自然也影响到桥梁建筑。随着高速公路的问世与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美学、桥梁美学应运而生,并受到各国土木工程界的广泛关注。1936年德国的莱昂哈特与卡尔·舍希特勒出版了《桥梁造型》一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积累,80年代又出版了专著《桥梁建筑艺术与造型》并广为流传,1978年根据他的请求,国际桥梁工程学会创建了“结构工程美学”特别小组,向全世界提倡注意桥梁美学。莱昂哈特的作品,如建于1963年德国的费曼恩海峡桥是一座立体结构钢拱桥(图l-12),主跨248.4m,钢拱双肋于拱顶相靠,吊杆为网状钢索,桥墩由上向下缩窄宽度,使桥梁整体以动态形象浮现于开阔的海面之上,既均衡稳定又充满了力动感,这种首创的“提篮式”拱,常被各国许多桥梁设计者所效仿。图1-12费曼恩海峡桥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在桥梁设计中对桥头建筑及引桥进行了多种方案的比选,坚持“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总方针,桥梁雄伟壮观,技术先进、举世瞩目,成为我国建桥史上的里程碑。遗憾的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爱美求美成为“修正主义”,在建筑美学思想上也引起极大混乱,只有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带来了经济繁荣、科技飞跃,也带来了公路与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桥梁美学在这一时期也引起普遍重视,先后出版了著名桥梁结构与美学专家唐寰澄先生的《桥》及樊凡先生的《桥梁美学》等影响较大的著作,还在许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了“桥梁美学”。2.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2.1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2.2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2.3美学概念2.1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2.1.1客观唯心主义2.1.2主观唯心主义2.1.3客观唯物主义2.1.4历史辩证唯物主义2.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者是从客观的精神实体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如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首先存在着永恒的世界,然后才有感性世界,其间才有艺术世界,精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类观点是把某种客观精神看作了美的起源与本质,美仅是客观精神的体现。2.1.2主观唯心主义这类美学思想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心理因素,有的从感觉情感中,有的从想象中,从理性中,从意志中寻找美。如英国的乔治·巴莱克(1684-1783)认为:“不存在于人的知觉中的东西根本没有的。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这就是“我说美就美”的极端唯我论。这类观点是把主观心理作为美的本源。2.1.3客观唯物主义这类观点是从客观(或自然)事物中探寻美的本源与属性,往往把美归结为客观事物的形式、属性、特质、规律。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来自事物的数量关系,美在于数的适当比例与和谐。自然唯物论是静止地、机械地看待现实的客观事物,故又称机械唯物主义。2.1.4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物质生产生活是一切历史现象、一切现实生活的最终根源,也是美的最原始的根源。美不是自然物质的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里,而在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之中,简言之就是“劳动创造了美”。2.2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美学所基于的哲学,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主要流派是道(老子)、儒(孔子)二家。儒家在美学上对中国建筑艺术所追求的入世之境,是一种从功利与现实出发,并带有浓厚政治与社会伦理色彩的审美境界。道家美学思想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审美方面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境界。所以说道法自然、美在自然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之境。道家和儒家有相接近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只是入世和用世的取舍不同。《老子》与《易》分别是道家和儒家两本经典著作,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它们反映在中国的建筑艺术与美学领域中则是处处要求刚柔、动静、虚实、阴阳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衬托,达到相得益彰、联芳济美的最佳效果。2.3美学概念2.3.1美学2.3.2桥梁美学2.3.3美的属性2.3.1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原意为感觉、感性认识,因而美学,可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及美的创造的科学。●美的字源学的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大为美”.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爱好(好吃)有直接关系.○李泽厚等学者:“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的材料,人戴羊头表演才是“美”与原始的巫术和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若结合上述两者解释,可得如下结论:a,“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既离不开客观实在的物,又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b,“美”具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名家众说○孔子:“尽善尽美”。○——从善角度○战国孟轲:“充实之谓美”。——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角度。○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从客观的形和质角度。○毕达哥拉斯:“美就是和谐与比例“。——从客体形体组合规律(真)的角度。○普罗丁:“真是就是美”。——从真的角度○亚里斯多德:“秩序、匀称、明确和整一”。——从客体的表现形式角度○苏格拉底:“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从客体的功能(善)角度。○鲍姆加登:“美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从主体的情感体验角度。○一些学者专就建筑的“美”谈了各自的观点。○“建筑之美在于重量和支承”,“最动人的美好像是最完善地表达材料的强度和和荷重之间的斗争所形成的。”——叔本华○“当那里以经济的定律所控制和数学的精确性与勇敢和想象相结合,那就是美。”——法国建筑师考布西叶。○“功能合理就是美”。——路易斯沙利之2.3.2桥梁美学桥梁美学是研究以美学的普遍原理、结合桥梁的特殊性质、得出桥梁建筑在设计时应遵循的和在评价中应依据的理论和法则的科学。桥梁建筑艺术是通过桥梁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形态美及其相关因素的美学处理,形成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桥梁美的技术。2.3.3美的属性(1)美的客观性(2)美的主观性(3)美的相
本文标题:中南大学桥梁文化与美学课件-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8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