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防治青少年儿童网络依赖问题陆心传苏州市广济医院依赖•汉语词语,意思是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或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在心理学上,依赖思想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贪图享受,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克服依赖习惯、增强自信心、树立奋发自强精神、培养独立的人格。网络依赖•网络依赖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依赖药物等。趋势图表依赖成瘾现状•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调查显示,在网上种菜、养宠物,织“围脖”(即微博——编者注),玩微信,玩网游,很多“宅童”将大量时间用在了互联网上。一名小学生家长发帖诉苦:“现在回家,孩子都只用微信和我讲话了。”•近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对天津市大中小学近5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8%的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QQ、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有15%的学生,自暑假开始就从未走出过家门,一直“泡”在网上。•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青少年暑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成“宅童”。68%的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QQ、微博、网站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有15%的学生,自暑假开始就从未走出过家门,一直“泡”在网上。•然而,沉迷的又何止是孩子!研究显示,44%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近半数网民热衷于社交网站,五成网民脱离网络两天就会感到躁动不安。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从来不用手机上网的网友只有25.7%。•案例一:4岁女孩出现网络依赖症状•家住武昌的张女士带着4岁的女儿晨晨(化名)来到中南医院儿童神经与心理疾病门诊。“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趴在电脑前玩游戏,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让她玩电脑,她就哭闹不止,甚至赌气不吃饭不睡觉,像患上网瘾一样。”张女士苦恼地对医生说,以前丈夫下班回家后经常上网看电影,女儿小时候就时常站在一旁看。•半年前,丈夫在电脑上专门下载了动画片给女儿看,从此晨晨就迷上了电脑。如今上网玩游戏、看动画片,晨晨操作起来都熟练得很,完全成了一个小“电脑控”。上周幼儿园放假了,晨晨几乎成天趴在电脑前,不出去跟小朋友玩,游乐城、动物园对她也失去了吸引力。020406080100120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亚洲区欧洲区北美区•案例二:小学生,•10岁孩子的家庭条件不错,不缺吃不缺穿,口口声声说对学习没有兴趣,迷恋玩电脑游戏。究其原因,他曾经被班主任老师批评过,从此不喜欢上学。唯一的伙伴就是电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父母觉得孩子很难管教。有一次看到孩子在看《大话三国》,发现里面的某些情节黑白颠倒,父母感到非常担心。孩子还这么小,就接触的是一些负面的信息,如果不去看心理医生,以后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案例三:某初三男生•一直以来学习成绩都不错,只是性格内向。从初一开始玩电脑。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十分在意孩子玩电脑这件事。等到有一天,孩子向父母宣布不去上学了,父母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孩子说自己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忍无可忍,不想再浪费时间了。不管父母怎么劝说,从那一刻起,孩子表现出所有网瘾孩子的特点:第一,每天花大量时间上网,而且大部分是晚上。第二,不管父母采取什么•措施都阻挡不了孩子上网的决心,断网后情绪烦躁或者大发脾气,乱扔东西那是常有的事情。第三,除了在网络上用QQ和一些朋友联络外,简直成了“宅男”,整天足不出户。为了让孩子重返学校,爸爸妈妈已经想尽了办法,请老师上门劝说,找他的同学来引导他,所有这些招数都不怎么奏效。与此同时,和父母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差,由于父亲比较强硬,忍不住总要骂他几句,所以,父子之间的对话几乎为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在其中周旋。•自我诊断1、使用网络的时间比自己想象的要长2、与朋友相处相比,更喜欢选择网络3、在网上交友4、上网时间过长影响到学业5、别人问你在网上干嘛,本能地产生防御态度,想隐瞒实情6、逃避烦心事和问题,在网上寻求内心的安宁7、没有网络的生活便感到很无聊8、不上网就会忧郁不安,上网后便变得平静9、上网时不喜欢被打搅,否则生气或怒吼对方10、缩短睡眠时间上网上到深夜11、不上网时脑子总是琢磨网络的事情12、试图减少上网时间但很难办到13、为了多给上网腾出时间,马马虎虎应付该做的事情•如果只有1~3项“中招”——普通的网络用户。••如果有4~6个——有网络依赖的倾向,需要注意。••如果有7~10个——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可能性较大,需要限制上网时间。••如果有10个以上——很可能对生活带来障碍,建议进行治疗。网络依赖的危害1、青少年生理的影响•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重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2、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迷恋于虚拟世界,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入行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会使其工作、学习时注重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入行视觉形象思维,会导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意气消沉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会产生情绪低落、遇事悲看、态度消极等现象,会导致精神障碍、心理异常等问题和疾病,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表现得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3、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网上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是现实世界扭曲的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在网上容易被夸大,甚至会变为相反的东西,这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角色混乱。网络是一个身份丧失的地方,在网上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藏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面对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网络里充斥有关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东西,容易刺激青少年的感观,产生诱惑。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本来就缺乏判断力和识别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现实中的世界都容易使他们感到迷茫,更何况是没有坐标的虚拟网络世界,这无疑对他们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和场面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便会不择手段地去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很多。所以,网络里虚拟的东西和不健康的内容一旦让青少年产生了依赖,沉溺于其中,必然会阻碍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4、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最为直接的危害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会发展到逃课、辍学。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内容,也可造成青少年自我过分放纵,使法律及道德看念淡薄,人生观、价值看扭曲。患有网瘾青的青少年,为了能上网,他们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向人乞讨,在外借钱,在家欺骗父母,甚至会发展到偷窃、抢劫,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产生的诱因•可分为客观(外部)和主观(青少年自身)两类•外部环境:学校家庭•主观因素主要指心理需求与人格因素•从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分析,常具有如下特点:内向,自尊,抑郁,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爱好与生活目标,盲目追求时尚,刺激,爱冒险等。心理因素•一、自我确认偏差•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周围的评价实现的。青少年儿童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中,曾经是学校的“佼佼者”,在新环境中,周围的评价参照系发生了变化。每一位学生要接受新环境对自己的重新评价。大多数从“佼佼者”转变成为“普通人”,甚至是“落后者”,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自信心不足,自我开始出现迷失。地位角色的转变,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调适,就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自卑感。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催化剂。二、认同需要缺失•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认同的需要。中学时期作为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最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由于一些中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交流和沟通较少,很少从父母哪里获得认同。在学校的环境中,也很难从老师和同学处获得认同,内心精神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一个机会。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三、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既是网络依赖的原因,与此同时,网络依赖也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导致中学生在现实中缺少朋友和交流。而在网上,交际的主体都是平等的,可以把对方想象得更加完美,同时,也不易发现对方的缺点及暴露自己的缺点。刘本荣(2006)的研究表明,网络正常使用群体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四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网络依赖群体。王弘(2008)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网络依赖和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四、人格特征偏差•网络依赖的学生人格特征倾向于激动、烦恼、忧虑、抑郁,在生活中表现为焦躁不安,易受环境的支配,易失眠,对所遭遇的挫折与阻挠沮丧悲观,缺乏与人接近的勇气。潘聪绒(2008)的研究发现,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性格更内向、情绪更不稳定。王滨(2006)的研究还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网络成瘾倾向者更容易感到孤独,并且感受到的孤独感更强。五、缺乏自我控制•缺少自制能力,是网络依赖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些学生对网络依赖的危害十分了解,而且已经成为网络使用过度的受害者。自己也曾多次下决心减少上网时间,但是每天上网时就是很难控制自己。六、缺乏目标规划•一些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学习动力。考大学之前,一些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或督促下学习;学习缺少了动力和压力,一旦自己放松了要求,跟着感觉走,沉迷于网络。七、缺乏宣泄渠道•目前在校学生面临着升学、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等多方面的压力。面临这些压力,对于缺乏有效应对策略的学生而言,往往是借“网”消愁。家庭因素造成的网络成瘾。•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通过与青少年语言、行为的交流分析来促进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形成,鼓励并推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扩大,家庭里父母对青少年的关心往往是偏重一方面但忽视另一方面,加上无法理解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意识行为,容易形成教育误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青少年对家庭教育或家庭感知的匮乏,继而通过网络来弥补这种缺失,随着家庭与青少年隔阂的不断加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症状也会逐渐显现。•1•1、家庭的不和谐造成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之间的摩擦或者其他事情造成的纠纷,而受害最深的却往往是孩子,作为孩子的青少年,因为对家庭摩擦的无可奈何甚至是失望,继而转移注意力到网络
本文标题:网络依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0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