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孟子》思想概说剖析
孟子中华民族的的亚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断机教子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孟子《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①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③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④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5.仁者无敌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8.养心莫善于寡欲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孟子思想的发轫孔子画像荀子孟子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真正的大丈夫。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妻讲内外有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滕文公上》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内怀仁爱之心,行事遵循义理)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论语·阳货》)。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中,以“恻隐之心”最为显著,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例,“扩而充之”,说明“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人们乍见小孩将落入井中,都会产生惊惧怜悯之情,产生此种心情,不是因为与孩子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想博取乡邻的赞誉,更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呼救声,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这里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孟子进一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他说:“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人有仁义礼智“四端”,正如人有四肢是天然俱备的。他非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矣。”(《告子上》)而人之所以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乃是上天所赐。他援引《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说:“上天生养万民,事物都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喜爱美好品德。”)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孟子还从人的共同性论证人性善。他说:“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告子上》)凡属同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不同类的事物,其本质特性则不同。“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告子上》),所以“人之性”与“牛之性”、“犬之性”亦就不同。他认为,不仅人的耳目鼻口等的感官欲求有其共性,而且其思想意识也有其共性。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里?在理,在义。(《告子上》)人们对味、声、色的追求是其感官欲求的共性,对理义的喜悦是其思想意识的共性。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尽心下》)认为人们对味声色的追求是其自然天性,但这是人同于动物之处,不能视为人性,惟有对理义的喜悦,即对仁义礼智的喜悦,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也就是人的本质特性所在。孟子还从认识论上论证人性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认为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爱他的父母的;长大成人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爱亲、敬长的意识和行为是其“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就有此“良知”、“良能”,可见人性是善的。孟子主张人性善,也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但他认为“人为不善”,非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告子上》)。“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丰收年景,少年子弟由于衣食无忧而好吃懒做;灾荒年头,少年子弟又由于缺吃少穿而胡作非为,并不是上天赋予这些少年子弟的情性不同,而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变坏,就如农夫种麰麦,所用的种子和播种的时间相同,但由于土质肥瘠、雨水多寡、管理好坏造成各处麰麦生长不同,收获自然不同。因此人们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能经受住后天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考验,免使自己沦为不善。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放任良心失去)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告子上》)人只是生而具有善的萌芽和发端,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意识,并且这善的萌芽和发端既不完善也不牢固,由善的萌芽和发端到善,尚须经过扩充、完善。譬如五谷,虽是“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是庄稼中好的东西,可是如果没有成熟,还不如稗子之类的杂草。仁也是这样,关键在于使它成熟罢了。)(《告子上》)。不知扩充和培养,“放其心而不知求”(丢失了心不知道去找),就会陷于不善。就像牛山的树木,本来郁郁葱葱、非常茂密,由于地处城郊,人们以“斧斤伐之”、“牛羊牧之”,反复如此,终于成为濯濯荒山。“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告子上》)同样,人为不善,并非人性即不善。因此孟子要求人们不仅要“求其放心”,使泯灭的善性复归;而且要努力扩充,使生而具有的善性“成熟”。尽心:是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是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译文:用尽心的人,知道他的属性;知道他的特性的就知道天了。存在这个心思,涵养这种特性用它来侍奉天。夭或寿都不疑,只管修身待时,才能立命。1、孟子认为修养心性首先要减少欲望。“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
本文标题:《孟子》思想概说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1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