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韩玲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参考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5、考核方式:考试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7、教学目的: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8、教学重点:(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学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11、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12、教学内容:见各章节具体内容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布置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3)教学形式新颖:采用深入浅出,亲自示范并指导个人的教学形式,并相互参与讨论与学习,交流经验。(4)安排课外写生:一学期中安排几次室外写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并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15、课后反思:详见每个章节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教学目的了解城市产生的根源及原因,了解城镇化的定义及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教学内容1.1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2城市化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城市的产生与定义难点:城市化四、教学方法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五、教学手段板书+课堂示范绘图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及定义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例:我国的西安半坡遗址(约公元前4000年)。——群居·文化·宜居2、城市的形成A,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B,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C,早期城市的职能:非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D,城市的选址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二、近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1)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2)工业革命使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不再受动力、原料等的限制,人口也出现了短期内由农村地区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现象。1850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总人口2750万,其中,城镇人口2062万,农业人口688万。3)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先从英国开始,继而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接着是美国与加拿大,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这100多年间,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P9)·城市呈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大量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储运出现了仓储用地;·城市中商务贸易活动中心的形成;·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3.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城市中阶级对立,两极分化极端严重。4.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5.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6.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战后重建对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挑战;·人口增长与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影响;·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兴起;·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密集地区的形成;·城市永续发展与城市文化复兴。1、城镇化的含义(P1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镇化的本质(表现特征)P12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人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第四,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附: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推拉因模式——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马卜贡杰(Mabogunje)模式(1970)——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课后反思在城市与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和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类,综合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让同学彻底掌握此部分,下去还有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业练习绘制并比较古代周王朝以来城市规划的模型图。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教学目的掌握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典型城市的规划形态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掌握国外古典及近现代城市的主要规划布局模式和思想。二、教学内容2.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难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四、教学方法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五、教学手段板书+课堂示范绘图第一节古代及近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1)传统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疾病蔓延;景观破坏等。(2)解决传统城市问题的途径一是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二是改良主义,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立法、政府行政为代表的公共干预,改善劳动阶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三是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或与现实妥协,或被现实排斥。近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近代城市规划起源:政府出面代表公权,可以强征土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可以限制私权自由来维持城市健康环境。(2)近代城市规划开端: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的制定。(3)近代城市规划诞生:1909年英国《住宅城市法》颁布,1932年改称《城乡规划法》。近代城市规划,作为源于对恶劣城市环境的改造和对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改良运动,逐步演变成了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P27)主张废弃私有财产观念。欧文在十九世纪初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于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方案。建议居民人数500-1500人,耕地每人6亩。新协和村呈正方形围合院落,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学校、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产品集中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有。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1829年,傅立叶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他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代替。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的空想比欧文更极端,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构成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1871年,法国钢铁企业家戈定(Godin)力图把傅立叶的思想变成现实,在法国盖斯为其工人建设了“家庭斯泰尔”。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表现为:首先,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并期望通过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实现,体现人与环境互动的质朴思想;其次,社会改造的首要目标是大众阶层,其日常生活模式是未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三,对集体生活与协作的强调,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第四,明确了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田园城市理论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3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