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节牛囊尾蚴病牛囊尾蚴病的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肥胖带绦虫(TaeniasaginataGoeze)的幼虫——牛囊尾蚴(Cysticercusbovis),在分类学上肥胖带绦虫属于带科(Taeniidae)的带属(Taenia)。黄牛与水牛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野山羊、野猪、驯鹿等也可作为中间宿主。人是肥胖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该囊尾蚴寄生于牛全身各肌肉组织及肺、肝、脑等器官,造成机械损伤甚至神经症状,不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一、病原学牛囊尾蚴俗称牛囊虫。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圆形,约黄豆大,有乳白色半透明包囊(cyst),约(7~10)mm×(4~6)mm,囊内充满液体,隔囊壁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头节(scolex)。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里,又名无钩绦虫(Taeniamediocanellata)或牛带绦虫。成虫乳白色,长4~8m,最长可达25m。虫体前端较细逐渐向后变宽变扁。头节略成方形,直径1.5~2.0mm,无顶突(rostellum)及小钩(hooks),顶端略凹入,常因含色素而呈灰色,有四个杯形的吸盘,直径0.7~0.8mm,位于头节的四角。颈部细长,约为头节长度数倍。链体由有1000~2000个节片,每一节片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妊娠节片约占节片总数10%,其子宫分支数为15~30个,呈分支状分布于节片两侧,排列整齐,内含大量虫卵。妊娠节片可自动从链体脱落,常单节或数节相连随粪便排出,亦可主动从肛门逸出。每一妊娠节片约含虫卵8万个,一条牛带绦虫每天可排卵约72万个,其中约50%在排出时已成熟,约40%须在宿主体外经过2周后方才发育成熟。粪检发现的虫卵一般卵壳已经脱落,仅为胚膜包被的六钩蚴。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6~42μm,黄褐色。胚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网状纹理。胚膜内侧为幼胚外膜,薄而透明,紧包六钩蚴。二、生活史牛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上部,其虫卵与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牛带绦虫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4℃可存活168天,在粪便中亦可存活数十天,通常处理污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杀死虫卵。牛等动物中间宿主吞食被污染的饲料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并借其小钩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身体各部肌肉内,尤其多见于头部咀嚼肌、舌肌、心肌及其他骨骼肌内,经过两60~70天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当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后,在小肠受胆汁刺激,头节翻出并固着在肠黏膜上,长出节片形成链体,约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很长,达30~60年以上。囊尾蚴在牛肉内也可存活3年左右。三、流行病学牛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多吃牛肉,尤其是有吃生的或不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形成流行,一般地区仅有散在的感染。中国20多个省都有散在分布的牛带绦虫病人,但在若干少数民族农牧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方性的流行。感染率高的可达到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1、造成肥胖带绦虫病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是病人和带虫者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以及居民食用牛肉的方法不当。在上述流行区里牛的放牧很普遍。而当地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便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牛为食草动物,不吞食虫体,仅因吞食污染饲料中虫卵而被感染,故感染多较轻。但如一次吞食节片腐烂后污染饲料的大量虫卵,也可发生严重感染。牛囊尾蚴感染与牛的饲养放牧方式有关。人为牛带绦虫的惟一终宿主,故流行区人的排便习惯以及粪便污染牛棚、牧场、饲料、水源都可能造成牛囊尾蚴感染。再如人粪便未经恰当处理施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而造成牛的感染。2、饮食习惯是决定牛带绦虫病感染率最主要因素。广西贵州的侗族人畜共居一楼,人住楼上,楼下即是牛圈,人粪便直接从楼上排入牛圈内,使牛受染机会更多。这些地方牛的囊尾蚴感染率可高达40%。当地少数民族又有吃生的或不熟牛肉的习惯。如苗族、侗族人喜欢吃“红肉”、“腌肉”,傣族人喜欢吃“剁生”等,都是将生牛肉切碎后稍加佐料即食;藏族人豆将牛肉稍风干即生食,或在篝火上烤食未烤熟的大块牛肉。这些食肉习惯都容易造成人群的感染。非流行地区无吃生肉的习惯,但偶尔因牛肉未煮熟或使用过生牛肉的刀、砧板切生食菜时污染了牛囊尾蚴而引起感染。3、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最低年龄为10个月,最高年龄为86岁,但以21~40岁青壮年最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牛带绦虫患者一般为单虫感染,但在流行区多虫感染亦不少见,流行区多虫感染大多在50%左右,也有报道高达95.2%者,但非流行区多虫感染仅占17%左右。报道虫体最多达30条。人感染牛带绦虫与当地牛的囊尾蚴感染率与感染度有密切关系。4、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不能成为其中间宿主。调查中发现肥胖带绦虫病患者的37%指甲缝中带有绦虫卵,误食虫卵的机会当不少;但人体几乎没有牛囊尾蚴寄生,至今全世界较可靠的人体感染记录仅有几例,显示人对牛带绦虫的六钩蚴具有自然免疫力。5、中国台湾流行的带绦虫,其成虫形态像牛带绦虫,而幼虫却类似猪带绦虫的囊尾蚴,具有发育不良的小钩;其囊尾蚴多寄生在鹿、野山羊、野猪、猴等动物的肝内,也可感染猪和牛。人体感染因生食野生动物肝所致,亦可因生食猪、牛肉和内脏而受染。有人将这种绦虫作为一个新种,即台湾带绦虫(Taeniataiwanensis),但其分类地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四、致病作用及症状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皮下组织、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约3个月。依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感染的程度、寄生时间的久暂、是否存活以及牛的反应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以寄生在脑组织者最为严重。1、脑囊尾蚴病临床复杂多样可分为以下类型:脑实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0%以上。囊尾蚴位于大脑皮质表面临近运动中枢区,临床表现为癫痫最常见,约半数患者表现为单纯大发作,且为惟一的首发症状,发作频度较低,多在3个月以上才发作一次,发作后可有一过性瘫痪、单纯性局限性癫痫等。甚或因脑组织破坏和皮质萎缩导致痴呆。脑室型约占脑囊尾蚴病的10%,囊尾蚴寄生在脑室孔附近,则可出现脑脊液循环梗阻、颅内高压等表现。有时可表现为活瓣综合征,即反复出现突发性体位性剧烈头痛、呕吐、甚至发生脑疝。软脑膜炎型亦约占囊尾蚴病的10%,囊尾蚴寄生于软脑膜可引起慢性脑膜炎,反复发作,以颅底及路后凹部多见表现有头痛、呕吐、颈强直、共济失调症状,发热常不明显,颅神经损伤亦较轻微。脊髓型表现有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等。此外,兼具前述各型症状,以脑实质型与脑室型混合为多见,会使症状更为复杂。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约2/3囊尾蚴病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在皮下可触及直径约0.5—1.0cm大小的圆或椭圆形结节,多在头部、躯干及大腿上端内侧,自数个至数百个不等,质坚韧似软骨,具弹性感、无痛、本皮色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结节可分批出现,时间久者结节变小变硬。若大量囊尾蚴寄生于躯干或四肢肌肉内,可引起假性肌肥大症,表现为四肢肥肉肥大,但却软弱无力,甚至行动困难。3、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2%以上,多为单眼感染,最常寄生的部位在玻璃体和视网膜下。位于视网膜下者可引起视力减退,亦常为视网膜剥离的原因之一。位于玻璃体者可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用裂隙等检查时,可见灰蓝色或灰白色圆形囊泡,周围有金黄色反射圈,用顶刺激可见虫体蠕动。囊为有在眼内存活时患者尚可耐受,而虫体死亡产生强烈的刺激,可导致色素膜炎、视网膜脉搏膜炎。4、其他其他部位亦可有囊尾蚴寄生,如心肌等脏器或组织,但均罕见。五、病变六、诊断实验室检查:1、血象大多在正常范围,嗜酸粒细胞多无明显增多。2、脑脊液软脑膜型及弥漫性病变者脑脊液压力可增高。囊尾蚴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和蛋白质轻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或略低。3、免疫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凝法(HIA)检测血清或尿液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脑囊尾蚴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均有实用价值。近年有测定血清特异性IgG的报告,认为其与敏感度成正相关,且可评价疗效。检测学与脑脊液中循环抗原抗原鉴定囊尾蚴死活则更有考核疗效的价值。上述免疫学检查可有假阳性或假阴性,故阴性结果亦不能完全除外囊尾蚴病。4、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囊尾蚴病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者,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头部及肢体软组织内椭圆形囊尾蚴钙化阴影。脑室造影可协助脑室内囊尾蚴病的诊断。(2)颅脑CT:阳性率高达90%以上。脑囊为有的影像特征为直径1cm的低密度区,注射增强剂后,其周围可见环形增强带(炎症性水肿)亦可见脑室扩大,钙化灶等。(3)颅脑MRI:与CT同样可清楚显示脑内囊尾蚴影响。而在下述方法两方法较CT更具优点:①活囊尾蚴结节周围水肿带影像更清楚,死虫不清楚,可资鉴别囊尾蚴死活,有助于疗效考核;②脑室内及脑室孔位的病变更易查获。5、病原检查取皮下结节作活体组织检查,对脑囊尾蚴病亦是重要的佐证。诊断与鉴别诊断:1、疑似诊断1、在皮下触到弹力性硬的圆或椭圆形结节,约0.5—1cm直径大小。2、无其他原因可查的癫痫发作,若在本病流行区尤其有偿绦虫史或查体有典型的皮肌囊尾蚴病者,应疑似脑囊尾蚴病。2、临床诊断与实验诊断1、凡疑似病例经IHA、ELISA等方法检查阳性,可临床诊断。2、CT或MRI检查可帮助做出脑囊尾蚴病的临床诊断。3、皮下结节活检或脑手术病理组织检查证实者,可为确定诊断的依据。3、鉴别诊断脑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颅内肿瘤、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鉴别,影像性检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可提供鉴别依据。七、防治(一)病原治疗1.吡喹酮120~180mg/kg分9天服用2.阿苯达唑18~20mg/kgx10天(二)对症治疗处理脑水肿:甘露醇、地塞米松处理癫痫发作(三)治疗中注意事项1.必须住院2.对症处理后再用驱虫3.眼囊尾蚴病者应处理眼部问题4.有脑积水者应手术治疗5.伴痴呆、幻觉、性格改变者,首选阿苯达唑1.预防囊尾蚴病宣传教育重点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猪肉,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洗净、消毒。改变养猪方式:建立圈养。将人厕和猪圈分开。除卫生防疫部门加强肉类检疫,防止“米猪肉”上市外,群众应提高识别“米猪肉”的能力。2.治疗配合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有关囊尾蚴病的知识。指导病人自我监测,如有无头痛、头晕、抽搐等。病人应规则治疗,以求根治。有癫痫发作者应坚持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后逐渐减量,维持1~2年才能停药。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1)疾病知识教育: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颅内高压产生的原因;指导病人配合治疗:如驱虫治疗期间不得外出;应向病人说明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2)病情观察:及早发现颅内高压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视力减退等;配合进行脱水治疗,注意观察脱水治疗的效果。(3)心理护理驱虫治疗需要反复数个疗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需手术治疗者应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减轻焦虑和恐惧的情绪。(4)用药护理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1)阿苯达唑:不良反应轻微:头痛、低热,视力障碍、癫痫等;极少数:过敏性休克及脑疝等多见于服药后的2~7天,持续2~3天2)吡喹酮:不良反应同阿苯达唑但发生率高,且相对严重。治疗中应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增高征象。
本文标题:牛囊尾蚴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5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