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通过一段时间继续教育的学习,我认为新课程的改革,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和落实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人得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教师要熟透教材课前备课是成功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和关键。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认真查阅相关知识,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乱,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我在农村一所小学任教,农村孩子的基础较差,认识能力不强,要使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够充分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把教材吃透,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二、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首先,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质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形成一定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其次,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最后,教学空间不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情境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总而言之,让我们共同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力,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本文标题:小学品社课改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5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