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昼夜交替》说课稿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本课在前两课认识太阳和影子变化规律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为后面的《月相变化》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课件本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思考实验演示操作发现阅读了解我把本课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主要就第1课时“比较思考”、“模拟实验”内容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探索。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困难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重点)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过程与方法: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重点: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难点: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法和学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己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并辅之以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的学法指导有:自主阅读式、实验探究式、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学准备:分为8个小组。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支架。另外我还准备了8张“填空”表,放在讲桌上,实验时再用。教学过程: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二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认知。活动一:质疑假设:出示课件“太空地球”3张图片。让学生观察。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答到“地球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夜晚”)课件(太阳光照地球)师小结揭题:对,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昼夜交替)【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和假设。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的异同,感受地球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我紧接着问: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呢?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活动理念】猜测可以使人在解决解决问题时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这时候学生上来猜测表演,往往得不出结论,这就为下面的实验作出了铺垫,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步骤二)步骤二、实验验证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和手电筒支架,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政区,并标出东、西方。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某个政区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活动理念】:科学课堂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交流。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步骤三:模拟活动课件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这时,我们又回到步骤一里的猜测环节。)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板书:地球自转)【活动理念】:科学课程要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我让学生在2个人位置变化的活动中去模仿简单的地球与太阳位置关系,得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步骤一首尾呼应,紧密的把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起来。板书设计昼夜交替地球自转【设计理念】:我采用这种推理式板书形式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过程的分析,由现象导出原因,溯本求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谢谢大家!《光的行进》说课稿教材分析《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过程与方法:根据光的传播现象对光的行进作出合理假设并证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究中体现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式——以直线的方式传播。难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观察到光的传播路线,形成直观的认识教法学法1、教法:㈠.观察与感受:充分利用五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置身绚丽多彩的光的现场,感受光的世界。㈡.模拟实验、交流与讨论:将观察结果汇集整理,交流信息,认清光行进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体会光的行进。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动手实验,小组合作,类比推理等。教学过程: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设计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1、直入课题,产生兴趣。开门见山,用小诗导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利用图解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小孔成像的原因。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板书设计:光的行进光源: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光沿直线行进《研究透镜》说课稿教材分析《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本节课的一系列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藏知识要在这节课转化到实践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达路线。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过程与方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学会做凸透镜聚焦和成像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凸透镜与凹透镜外形特点的不同。了解凸透镜放大、聚焦、成像的作用。难点:凸透镜聚焦和成像的作用。教法和学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己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并辅之以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主要渗透的学法指导有:自主阅读式、实验探究式、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学过程:1、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反射现象,引入折射这一现象,请学生上台观察笔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发生了什么现象,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和折射演示图。让学生考虑图中铅笔是否真的折断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进而提出折射的概念。让学生在书上找到这个概念,并集体朗读一遍,加深记忆。接下来提问在我们生活中除了水,还有什么涉及到了折射这个现象?学生思考并回答。于是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外形特点。学生通过观看放大镜、眼镜图片,引导启发学生得出它们的镜片叫做透镜。对于学生,我们并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藏,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学生观察凸透镜的外形特点,总结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在黑板上画出凸透镜示意图,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凹透镜透镜的概念。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有什么变化,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凸透镜能放大的作用。接着我提问:在没有凸透镜的情况下你们还能用什么放大物体呢?展示水珠和玻璃球放大物体的效果图,让学生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带领学生认识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观看我演示凸透镜聚焦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能够把光线汇聚到一点。亲自动手去体验凸透镜的聚光作用。提示学生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在阳光下做一做这个实验,警告学生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这样会灼伤眼睛导致失明。接着指挥学生用纸和放大镜对凸透镜成像的现象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纸屛上出现了窗户的倒立影像。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凸透镜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学生提出望远镜,进而谈谈望远镜的发明历史,引发望远镜制作的兴趣,为下一节课打下基础。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话题:今天你收获到了什么?学生尝试对本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再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加深记忆,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去。七、总结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需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而且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不能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这些我都没有做到。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没有创造性,而且课堂中缺少精彩,可能是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对教学的预想,想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察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反而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本堂课启发了我,科学的课堂不仅要给学生“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基础性学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我的很多漏洞和不足,希望老师前辈们提出宝你们的宝贵意见,帮我指出来,我会加倍感谢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改正,力争做到最好!《简单电路》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通过本科教学让学生认识了一些装置后,就引导学生探究用更多的材料来组装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电学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8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