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专题四--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认识王安石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王安石变法学习目标(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3)评价王安石变法。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集中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积贫局面积弱局面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战争赔款——必要性什么措施导致什么现象形成什么局面?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财政危机(2)政治危机(3)边患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对外无力抗击辽和西夏在边境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冗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冗官”的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冗兵”的形成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冗兵”问题。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冗费”的形成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2677万余贯所出无余13186万余贯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北宋的积贫积弱“三冗”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造成藩镇割据,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将的将兵权和调兵权,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王小波、李顺起义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范仲淹(989一1052)“庆历新政”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时入朝主张变法,但未被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即位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拗相公”王安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法精神”“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运动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王安石《感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温总理谈“三不足”精神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宋神宗(1048—1085)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变法精神的影响4.宋神宗对变法的支持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富国积贫变法核心积弱强兵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富国)措施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A.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B.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②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③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A.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B.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④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作用: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⑤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作用: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⑥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进步性: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知识链接宋代《耕织图》中的秋收场面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D.设军器监作用: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知识链接神臂弓。一种单兵操作的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层铠甲鳞片。宋代火箭习武图3、取士之法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惟才用人择优录用,克服“恩荫”的弊病。整顿太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知识链接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图左: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图右: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隔开。新法的结果司马光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三、评价王安石变法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2、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1)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局限性:28变法失败的原因新法一出台就遭到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在执行过程中,各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抵制新法。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招果然厉害……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变法失败的原因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虽遭到各方的指责,但神宗依然坚持变法。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主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④变法后期宋神宗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太皇太后皇太后宋神宗司马光(1019—1086)宋神宗生母高皇太后像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3、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3、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王安石变法的启示1、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法”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高考回眸D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D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1.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4.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1.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2.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结果:商:成功王:失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课前准备:通过各种方式,选择下列,收集各种图文资料,分类整理1、收集商鞅、魏孝文帝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典型事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社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课堂展示:1、展示这三次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展示商鞅、魏孝文帝、王安石坚忍不拔推进改革的事迹3、展示古代这三个改革成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汉族。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之时,宋朝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王安石性格分析:王安石最打动人心的就是他的三不足精神:天命不足畏——规律要把握;人言不足恤——民意要倾听;祖宗之法不足守——改革要渐进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4.宋神宗的支持2.庆历新政提供经验教训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
本文标题:专题四--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8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