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小的便签不一样的感觉矛盾论目录二、《矛盾论》的写作背景三、《矛盾论》的主要内容四、《矛盾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引言五、《矛盾论》研究的述评六、《矛盾论》的研究意义一、引言《实践论》、《矛盾论》被学界喻为“哲学星空明亮耀眼的双子座”,它们不仅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中国道路,更成为陷入迷茫困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指路明灯;它们不仅仅深刻而有力地铸就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密码。重温“两论”对于处于中国转型发展时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着深刻的启发。这次课我讲的就是其中之一的《矛盾论》。二、《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毛泽东既没有蹲过大狱,也没有成为残疾人,但他曾受到过错误路线的压制排挤,被贬职靠边站过。抗战初期,他写作的《矛盾论》,就是“发愤之所为作也”。说《矛盾论》是“发愤之作”,那么“愤”从何来呢?这还得从毛泽东创立江西中央苏区根据地讲起。毛泽东自开辟井冈山道路后,历经艰险,终年转战,挥师于闽西、赣南之间。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粉碎了蒋介石国民党的三次大规模“围剿”,将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为包括21个县25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这是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面对这块红色的土地虎视眈眈却连遭败绩。可是,“这边独好”的“风景”不长,随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这些喝过苏联“洋墨水”的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训,鼓吹“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指责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右倾机会主义”等等。在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竞被撤销了军事领导职务。从此,他就挂着当时中央苏区“国家主席”的虚名养病、视察、蹲点、督导,或者“随军行动”。眼睁睁地看着亲手创建的苏区一天天缩小,最后丢个精光,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心痛、愤怒,却无能为力。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央的错误领导,确立他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才使党和红军有了转机。“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鄙视、讥讽,毛泽东没有忘记。他到处找马列的书来读。甚至在长征路上,他患病躺在担架上还在凑《反杜林论》。他后来对外国人说:“我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有了相对安全的环境,读书条件显著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多。为了批判王明们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他自感“我的工具不够”,“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研究为主”。二、《矛盾论》的写作背景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工具学”。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著作和有关读物,毛泽东都找来读;在延安没有的,他写信请在“外面”(即国统区大城市)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毛泽东读书有一个习惯,爱在书上勾画、批注。书页的天头、地脚、边缝、中间都圈点、批注得密密麻麻。他对李达及其学生雷仲坚翻译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的《辩证法唯物沦教程》第3版研读了多遍,许多章节至少批注了网遍,共写了12000多字的批注。这是日前见到的毛泽东读书批注文字最多的一本,他对另一本由米丁主编的教科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也作了多遍研读,写了2600多字的批注。二、《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毛泽东的这些批注,有对原著扼要而精辟的概述,有简短的赞同评语,也有对原著观点的批评、引申,更多的是联系中国实际所作的发挥和闸述。这两本书是他在1936年到1937年7月之间读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这为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光辉的哲学著作进行了直接准备。二、《矛盾论》的写作背景三、《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一)、两种宇宙观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指出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而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既从事物内部联系去研究,又从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具有全面性。既看到量变,又看到质变;既看到外因,又看到内因。(二)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通过引用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论述战争思想发展及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人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当然,矛盾表现形式不同,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成为对抗性的,这是矛盾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时时有,而不是时有时无。最后,又对矛盾贯穿始终的思想做出进一步发挥,指出新过程的发生,不是从无矛盾而来而是从旧过程的矛盾转化而来.旧过程的结束,不是向无矛盾而去,而是转化为新过程的矛盾。新旧过程的交替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矛盾的转化。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详细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通过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得出结论: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个学校教与学是主要矛盾食堂与卫生是次要矛盾(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反对平衡论。毛泽东指出,在许多矛盾构成的体系中起领导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是主要矛盾。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分析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种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又指出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指出该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互联结,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论述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出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斗争形式要做具体分析。对抗指矛盾斗争发展到最后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对立的两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采取对抗形式,转化为革命。四、《矛盾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1、对《矛盾论》持肯定态度2、对《矛盾论》持否定态度(二)、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有关“矛盾论”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是随着解放后重新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开始的,主要是围绕着“两论”的介绍和评价进行的。在对《矛盾论》的评价和研究中,虽然斯大林曾对关于对立面之间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持否定态度,但是苏联还是在《布尔什维克》杂志1952年第9期、第11期上刊登了《矛盾论》,并在介绍《毛泽东选集》第2卷俄文本时专门对《矛盾论》作了很高的评价。文章认为,《矛盾论》帮助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粉碎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革命实践的危害性,它的主要锋芒是对准着教条主义和书呆子气的,对准着狭隘的经验主义的,因此这一著作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范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己解放的多年革命斗争的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对于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的独创性的研究。”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和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苏联哲学百科全书》对《矛盾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前者指出,‘必须彻底揭露在党的队伍中散播敌人影响的‘左’右倾机会主义,并指出反党集团思想基础的全部错误。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矛盾论’(1937)中完成了这些任务。这部著作是根据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具体材料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卓越典范。”后者则认为《矛盾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此外,日本的许多学者对“两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作了很多深刻的研究。如1952年,松村一人在《思想》杂志上连续三期发表了《论毛泽东哲学的意义-以矛盾论为中心》,评述、介绍毛泽东哲学思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意义。观点一:《矛盾论》并非毛泽东个人的作品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矛盾论》”的许多原理是从苏联30年代的著作里“抄来”的,是对苏联教科书的简单重复、抄袭。观点二:《矛盾论》在写作时间上存在虚假性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矛盾论》是毛泽东所写,但在写作的时间上存在着虚假性,并非是写于大家众所周知的1937年,而是有意识把写作时间提前了,目的是为了树立毛泽东的个人威望,有其独特的政治意图。观点三:《矛盾论》在写作时间上没有虚假性,但是在内容上有改动持此观点的以斯图尔特.施拉姆的论文《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论者的毛泽东》和卡尔.魏特夫的论文《评毛泽东对辩证法概念和辩证法问题的论述》为代表。(1)、有关“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2007年纪念“两论”发表70周年的会议上,杨春贵教授指出:“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鲍宏礼也认为,“两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观点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而且研究更为细化。《矛盾论》则在矛盾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苏联教科书关于“矛盾的特殊性”概念,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特殊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2)、“矛盾论”对马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矛盾论”既是这个互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又是互动的中介,因此,对它的评价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这一方面,它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应把它当作当时世界哲学的一部分。因为《矛盾论》使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单纯的整体直观得到了克服,建构了一个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服务。“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转换中介。“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通俗化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3)、“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矛盾论》从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上,从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接、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合力上,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主次不同的作用上,多层次多方面地阐明了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机理,形成了较完备的矛盾动力论的理论体系,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它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辩证法的精髓核心以及对立统一的通俗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矛盾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当时的苏联哲学教科书的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有关“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矛盾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层次和路径。因为它与《大众哲学》不同,“矛盾论”是为已经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们写作的,立足于中华民族集体利益、集体诉求的视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中国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视角和方法及其理论指导意义。(1)、“矛盾论”与中国古代船山哲学的关系。刘华明教授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
本文标题:矛盾论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1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