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6.1建安文学之三曹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汉建安元年,196年——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短短的37年,我国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末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末的政治大一统政权和附着在其上的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异端思想崛起,文人思想获得解放,开始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追求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建安文学”前后达50余年。其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的阶段之一。宗白华的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是“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一、建安风骨“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前后达50余年。在现象层面——悲叹人生短暂在本质层面——忧虑时世离乱在理想层面——渴望建功立业背景:刘师培评价“建安风骨”•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刘师培评价“建安风骨”•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心雕龙•时序》的评价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唐代陈子昂称之为“汉魏风骨”,李白赋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南宋严羽称之为“建安风骨”。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刘勰《文心雕龙·风骨》“风骨”一语,初由刘勰提出并加以阐述:“风”——作品的生命力,感染人的精神力量“骨”——作品的表现力,语言准确简练明晰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意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直面现实忧患意识进取精神笔调明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内容:艺术:特点:激昂奋发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建安风骨的形成,与“三曹”密切相关。曹氏父子不单是当时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俊豪。他们雅好文学,广招人才,促成了当时文人创作的兴盛。曹操——引领风气曹丕——理论总结曹植——灵魂人物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二、“三曹”曹操(155—220),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1、曹操年二十,举孝廉。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十三年(208),进位丞相。二十一年(216),封魏王。二十五年(220),卒。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歌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短歌行》的总结•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统一天下。•八句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背景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州郡将领於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春,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打算,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互相残杀,以次扩充自己的实力。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实为题材。作者曹操对联军的自相残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百姓遭受战祸的悲惨景象,作了真实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疾苦表示了同情。评赏这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好诗。他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很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群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以豪壮的笔调,写苍茫的大海,宏大的气象。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借写山水之景寄寓怀抱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生命有限,理想壮志无限。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主观的“养怡”,可以长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风格特点: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2、曹丕生平:(187-226)字子桓,世称魏文帝。•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刘勰《文心雕龙》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一)《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曹丕的诗歌宴游诗:《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言志诗:《黎阳作诗》爱情诗:《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作品1:燕歌行(其一)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不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惧于饥寒,富贵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典论论文(节选)曹植(192—232),字子建,才华横益,但恃才傲物,任性而行。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迫害,饱受萁豆相煎之苦,最终抑郁而死,世称陈思王。建安之杰3、曹植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曹植的诗歌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80余首,有《曹子健集》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彪》等;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如《美女篇》、《七哀诗》等;三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四是游仙诗。艺术特征:抒情性增强,个性更鲜明结构更讲究,发端很精警更注重技巧,对偶并炼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的贡献•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2、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独特风貌。•3、善为警句,工于起调,在运用比喻、对偶、炼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刘勰《文心雕龙》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写作背景《送应氏》共两首,是曹植早期的代表作。应氏指应玚,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十六年(211)初,草植被封为平原侯,应玚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间,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应玚作为曹操
本文标题:6.1建安文学之三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3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