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内容:一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二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总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3北魏的均田制的内容及其实行情况?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4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秦朝统一的原因1客观原因:①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②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2主观原因: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成为七雄之一。①政治上秦的统治较为彻底,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民风纯朴,官吏清廉,百姓守法”②秦实行变法后,成为富足强国③军事上,由于改革使秦出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④秦始皇雄才大略,执政后整顿内部,消灭了吕不韦等谋反集团,提高政治威望,网罗人才5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淝水之战前,前秦已达到鼎盛,拥有百万之众,力量强大。但是战前内部对师傅发动战争意见不一,只有苻坚坚持要打,但这不是主要失败原因。东晋当时虽弱,但内部团结,且有一股强大军事力量---北府兵(北府: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府兵指在京口训练的士兵,多为习武的逃亡北方人)。前秦失败主要原因:1.进攻仓促,前锋部队把后续部队甩了,抢先发动进攻,战败。2.苻坚指挥失误6浅析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7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内容:经济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政治措施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意义:第一,提高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了基础。第二,推行法治,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第三,耕战阡陌,有力废除井田制,推动奴隶制度瓦解与促进封建制度形成。第四,建立郡县,强化君主专制,促进历史发展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8向戌弭兵?前579年,晋上军帅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盟约缔结四年之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于是,前546年,与晋赵武和楚令尹屈建相友善的宋左师向戌又奔走于晋﹑楚之间,再次请求弭兵。诸侯皆表示赞同,同年七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弭兵之约。参与结盟的有晋赵武﹑楚屈建等各国大夫及小国君主。会前,晋﹑楚约定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朝贡。由于当时晋国内部出现大夫专政兼并,无力与楚进行战争,而楚国受到吴国牵制,也无力同晋争霸中原,所以结盟后,与会国停止战争十多年,其中晋﹑楚四十多年没有再发生战争9浅析孔子孔子,名丘,是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后来想把自己的思想推广给各国国君而到各国游历,但大多数国君都不予理会.但他却受到年轻人的追崇.后来他门徒三千,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入论语.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最深远的思想,后人也把孔子尊称为至圣.七国之乱10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11浅析墨子和墨家墨子:姓墨名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家学派: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12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春秋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因材施教”,并培养了72个著名弟子。西汉时为巩固中央政权,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汉武帝还在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儒学教育发展迅速,如前秦苻坚在境内建立学校,推行儒学教育,亲自考核,并授予学业优异者以官职。隋唐的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唐学校制度完备,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吸引了各国学生来华学习,如日本的“遣唐使”就是其中的代表。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开始兴起。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对于学问和品行优秀的人直接授予官职。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这对宋代人才的产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代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选拔人才,学校校规严格,严谨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考试固定为写八股文。清朝的学校制度基本承袭明朝,思想文化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清末开始废科举,兴学堂,至民国时期,全国公立私立大学开始发展,并与国际接轨。清末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民国期间公费自费留学生形成高潮。国民党政府建立中央研究院,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建国后,高等院校院系凋整,人文社会学科被忽视,大力发展工科。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效制度逐步恢复到正轨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5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