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感觉器官的功能复习提问:简述小肠的消化液有几种?作用分别是什么?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第一节通过什么感受到的?什么是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感受器(receptor)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过程的结构。感受器的分类按分布部位分距离感受器:视、听、嗅觉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平衡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按接受刺激性质分机械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区别结构功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非神经性附属结构=感觉器官图:眼睛与美丽风景。图:耳和诱人旋律。感受器官的定义感受器官(senseorgan)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官。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适宜的刺激(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2)意义:使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刺激信息眼:电磁波耳:机械振动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中枢:美女拉梁祝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眼:美女小提琴—电磁波耳:梁祝—机械振动外界环境刺激刺激转变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刺激→过渡性的电变化(局部电位)→达到阈电位→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如何转移到传入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电报怎样发出?编码哪些内容?刺激性质的编码作用刺激强度的编码作用蛙肌梭中刺激强度的编码模式图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很快适应新环境、有利于接受新事物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视物依靠眼睛的哪部分?眼球折光系统感光系统一、眼球的结构组成眼球眼球壁内容物外膜中膜内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晶状体视神经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巩膜房水角膜虹膜睫状体眼球的结构组成产生视觉外界光线投射到视网膜的途径?二、视觉的产生(一)眼的折光系统光线↓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传到视网膜的光线如何被感受呢?折光成像二、视觉的产生(二)眼的感光系统感光换能视网膜大脑皮层二、视觉的产生(三)视觉的产生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折射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系统换能作用视觉中枢→视觉感受器电位→视神经AP远处的高山近处的小鸟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双眼会聚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随机体的需要而改变,所以,晶状体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起重要作用。聚焦平面来自远处光线(平行光线)来自6m以内的光线焦点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一)正常眼1.远处物体---无需调节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三、眼的折光系统的调节(1)晶状体调节晶状体曲率↑(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物像前移(于视网膜上).2.看近处物体---需要调节晶状体调节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皮层-中脑束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短N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弹性↓→老花眼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表示。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老视:晶状体弹性弱,调节能力降低视近物→瞳孔缩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增加清晰度(2)瞳孔调节瞳孔小,景深大瞳孔大,景深小在暗处,瞳孔会放大,光线入眼增加。强光下,瞳孔会缩小,光线入眼减少。图:瞳孔的调节示意图。视近物时,瞳孔会缩小。视远物时,瞳孔会增大。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3)眼球会聚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正常眼(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清晰影像远视影像散光影像近视影像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光不正(非正视眼)近视矫正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近视眼远视矫正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远视眼原因: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散光眼(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1.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感弱光。视紫红质: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维生素A是合成11-顺视黄醛的原料。作用:晚光觉(暗视觉)2.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感光物质:视锥色素,感强光和颜色。视锥色素:因视蛋白不同,分为红敏、绿敏和蓝敏色素,故分为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红、绿、蓝光。作用:昼光觉(明视觉)与色觉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比较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外突杆状锥形感光色素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三种视色素(红,绿,蓝)(不同的视蛋白+视黄醛)数目1.2亿/眼6百万/眼分布中心凹以外的地方集中在黄斑区,中心凹只有锥细胞动物种属差别夜间活动-鼠、猫头鹰,只有视杆细胞,而无视锥细胞白昼活动-爬虫、鸡,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功能感弱光、暗光,无色觉(只有黑白觉)感强光和色觉光感受器:人眼视网膜内存在4种光感受器,每一种光感受器内部含有一种特殊的视色素。1种视杆细胞、3种视锥细胞构成:1个生色基团视黄醛(维生素A衍生物)视色素蛋白(视蛋白)黄斑与视神经乳头黄斑视网膜有一浅黄色区域,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感区域。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纤维及血管穿出眼球的部分,此处缺乏视细胞,故又称盲点。知识延伸:黄斑变性在西方国家,黄斑变性是造成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美国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性视网膜病变这三种常见病致盲人数总和还要多。长期反复光照后,黄斑部对光的损伤易感性增加,尤其波长为400~500纳米的蓝光,能够产生较强的光毒性作用。因此要提倡对光损伤的防护,尽量不要用眼睛直接看太阳、雪地,更不要长时间观看,白天外出应戴墨镜或变色镜,以减少对黄斑的光刺激。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每5个人就有1人出现黄斑部病变,它已经取代白内障,成老年人失明的第一诱因。知识延伸:白内障2.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视黄醛+视蛋白光(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视黄醛异构酶(暗处)弯曲形式——11顺式视黄醛,能与视蛋白结合,但不稳定。(光照后)伸直形式——全反式视黄醛,不能与视蛋白结合维生素A是合成视黄醛的原料维生素A缺乏视黄醛视紫红质感受暗光能力夜盲症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无光照激活盘膜上的传导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60mV)cGMP含量高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外段膜Na+持续内流(内段膜Na+泵泵出Na+)静息电位(-30~-40mv)视锥细胞和色觉----三原色学说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五、视锥系统与颜色视觉细胞受损、发生色觉障碍:色盲、色弱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先天性色盲:遗传后天性色盲:视神经、视网膜损伤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弱;多为后天因素引起。六、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野(visualfield)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与面部结构有关。特点:白色视野黄蓝色红色绿色;鼻侧与上方小,颞侧与下方大。临床意义:可帮助诊断眼部和脑的一些病变。图:人右眼的视野图。明适应与暗适应明适应:从暗处初来到强光下,强光耀眼,稍待片刻才恢复视觉。产生机制:强光耀眼感是在暗处合成的视紫红质迅速分解的结果。此后视觉的恢复表明视紫红质重新合成。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黑暗的环境,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产生机制:视色素的重新合成视锥细胞的快暗适应过程,7min~8min即可完成。视杆细胞的慢暗适应过程,需20min~30min才能完成。小结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
本文标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8491 .html